词条 | 义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义净635—713唐代高僧。旅行家,佛典翻译大家。俗姓张,齐州(州治今山东历城)人。14岁出家,仰慕法显、玄奘的舍身求法事迹,立志去印度留学。唐高宗咸亨二年(671)从广州搭乘波斯商船泛海南行,先到室利佛逝(7世纪到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都城约在今巨港),停居六月,学习梵语,再经麻六峡,入恒河口至东印度,学习参访、参观巡礼,后入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在今印度巴特那东南)留学,历时11年之久,除跟随宝狮子等著名僧人学习佛教义理外,还特别注意考察当时印度宗教生活方式和医术。后求得梵本佛经近400部,仍取海道回国。归国途中重新经过室利佛逝,在此停留两年多,从事佛经翻译。武则天证圣元年(695),方才回到洛阳。前后历时20多年,游历30余国。他在归国途中,即有译著。回国后一度参加于阗僧人实叉难陀的译场,翻译80卷本《华严经》。公元700年以后,先后在洛阳、长安组织译场,主持译事。从公元700年至公元711年之间,译出《金光明经》、《大孔雀咒王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成唯识宝生论》等经、律、论61部239卷。其翻译重点是律藏。除译经外,义净还有许多著述,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先天二年(713)圆寂。 101 义净635—713唐代僧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俗姓张,齐州 (今山东济南) 人。14岁出家,从智慧禅师受具足戒。于咸亨二年(671)由海道往印度求法。巡礼鹫峰等圣迹,在那烂陀寺学习大小乘佛教。历时20余年,游历30多国。带回梵本经律论约400多部。后一直从事译经。先后译出 《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浴象功德经》、《法华论》等61部。著述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048 义净637—713唐代高僧、佛经翻译家。俗姓张,字文明。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立番禺得法侣数十人,及将登舶,余皆退罢,乃独往西行。经25年,历30余国,于证圣元年(695)还至洛阳,带回梵本经、律、论近400部,合50万偈颂。回国后,一度参加实叉难陀译场。后于佛教记寺与他人译出《华严经》1部。长安三年 (703),在福先寺及西明寺译出《金光明最圣王》、《能断金刚般若》等论凡20部。译经善写后,武则天为制《圣教序》。神龙二年(706),诏入宫内译经,中宗亲自笔受。自武后至睿宗期间,共译经56部,230卷,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5部佛经。 义净唐代僧人、译经家、旅行家。俗姓张,唐贞观九年 (635) 生于唐齐州 (今山东历城县)。14岁出家,立志学习法显、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风。于唐高宗咸亨二年 (671) 从长安出发由海道赴印度求法。历访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祇林精舍等佛教圣迹,唐高宗上元二年 (675) 至中印,入那烂陀寺,学习大小乘佛教10年。光宅元年 (684) 携梵本经、律、论约四百部,启程回国。归途重经室利佛逝 (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停留四年,从事译述。最后于证圣元年 (695) 回到洛阳,武则天亲迎之。他西游历时二十多年,游历三十余国。返国后从事译经。玄宗先天二年 (713) 卒于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先后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等经论,共61部,239卷。他对译事一丝不苟,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有独特的贡献。此外在归途中还撰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和《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 义净见“义净赴印求法”。 义净635—713唐代名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俗姓张,齐州(今济南)人。于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冬自海道往天竺(今印度)求法,游历30余国。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起航东归,在南洋滞留10年,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带梵本经、律、论约400部,回到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旋即从事译经。先参加实叉难陀译场译《华严经》,后在洛阳、长安主持译事,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浴象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华论》等经、律、论共61部,239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