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队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4 队舞又称庆隆舞是清代宴乐舞蹈。满语称《玛克式舞》或《蟒式舞》,玛克式即是舞的意思。队舞包括《扬烈舞》和《喜起舞》,前者是武舞,后者是文舞。扬烈舞32人戴兽形面具,跳、跃、扑、伏,八人骑马执弓,环绕驰骋,发箭射中一兽,群兽降伏。《扬烈舞》反映了满族狩猎生活特点。此外宴乐队舞中还有世德乐舞和德胜乐舞。外夷乐舞有蒙古舞、高丽舞、瓦尔喀部舞、回部舞、番子舞(藏族舞)、廓尔喀部舞(尼泊尔舞)、缅甸舞、安南舞 (越南舞)。 091 队舞元代宫廷舞。是宋代队舞形式的继承。但是元代队舞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色彩。乐音王队是在庆祝元旦时演出,寿星队是在皇帝寿诞之日演出,礼乐队是在朝会时演出,说法队是在宗教仪式上演出。舞蹈服装宗教色彩很浓厚,如说法队妇女戴僧伽帽,穿紫禅衣,男子戴隐士冠穿白纱道袍,乐音王队戴孔雀明王面具和毗沙神面具。舞蹈动作中出现兰花指的手式。明代毛奇在《西河诗话》中曾说到他观《西子舞》做双手捧莲的动作,觉得这种动作很像法僧焰口,这种手式在其他舞蹈中也多次出现,他认为这是从元代传至明代的,延之今日在京剧舞蹈中兰花手仍然保持。同时也具有狩猎和游牧的生活特点,如寿星队舞者化妆成乌鸦或是金翅雕,手执金斧,身披战甲。在音乐方面也有民族风格,如乐音王队奏吉利亚曲,寿星队舞奏山荆子带乐。但是礼乐队舞则明显的继承宋制,保有汉族色彩。 队舞宋代在唐代歌舞大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与诗歌、朗诵相结合的富有故事性的宫廷舞蹈。分“小儿队”与 “女弟子队”两种形式。“小儿队” 有七十二人表演,据《宋史·乐志》载,小儿队包括一、“柘枝队”,二、“剑器队”,三、“婆罗门队”,四、“醉胡腾队”,五、“诨臣万岁乐队”,六、“儿童感圣乐队”,七、“玉兔浑脱队”、八、“异域朝天队” 九、“儿童解红队”,十、“射鵰回鹘队” 等十队; “女弟子队” 有一百五十三人表演,包括一、“菩萨蛮队”,二、“感化乐队”,三、“抛毯乐队”,四、“佳人剪牡丹队”,五、“拂霓裳队”,六、“採莲队”,七、“凤迎乐队”,八、“菩萨献香花队”,九、“綵云支仙队”,十、“打毬乐队” 等十队。其中有些节目唐代就有,有些则是在原有基础上加工整理,重新安排成新型的队舞,新创制的则有 “感化乐”、“菩萨献香花、彩云仙、佳人剪牡丹” 等,还有表现少数民族的舞蹈等。宋代 “队舞” 日趋完善,朗诵的致语、舞蹈和歌唱交叉运用、密切配合。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并对后世戏曲及歌舞剧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宫廷盛大的队舞,多在皇帝的生日或其他庆典的宴会上与百戏、杂剧汇同一处演出。队舞演出人员很多,但都有明确分工: 如“杖子头” 负责念口号,有时也要兼歌舞,因手里拿着银裹头的杖子故名: “参军色” 负责指挥、导演、报幕和演出的舞台监督; “后行”在舞队后面担任伴奏的乐队; “歌舞队” 队舞的主体;“花心”,引舞的大都有五个人,队形成正方形,中间的演员是主要演员,经常担任独舞,或竹竿子问答,因放在中间,故称 “花心”。宋代宫廷表演队舞的组织机构是教坊,但南宋时,因经济拮据至绍兴末年教坊实际已取消,“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属修内司教乐所集定姓名,从奉御前供应”。“队舞” 的形成标志着宋代宫廷舞蹈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