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阮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3 阮元1764—1849清代学者。所著《畴人传》一书介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生平,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166 阮元1764—1849清代学者。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体仁阁大学士,嘉庆、道光两充会试总裁,加太傅。致力于朴学,在浙江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其论学之旨在实事求是,强调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但又反对迷信注疏。一生不仅为古籍作校勘,而且还校正前人注疏中的错误。主编《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著有阐述古圣贤训世之意的《性命古训》、《论语孟子论仁政》、《曾子十篇注》、《畴人传》、《淮海英灵集》、《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山左两浙金石志》等。所著汇成《研经室集》。死后谥名文达。 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代学者,文学家。他是清代“文笔论”的首倡者。在《文言说》里,他提出“文必有韵说”。他认为文章之初先有韵语“寡其词,协其音”,使人“易于记诵”,便于行远。这一观点基本上是符合文学发生的规律的。但是,他把这种文学发生时的语言基本规律当成文学永久性的特征,因而指责一切“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的作品是“非言之有文”者,这就有些偏颇了。在《文韵说》中,他说:“韵者,即声音也,声音,即文也,然则今人所使单行之文”,“乃古之笔,非古之文也”。这是从六朝“有韵为文,无韵为笔”之说推演而来的。他企图用那时的理论作尺度去裁割文学自身生动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去束缚已有很大发展的,包括小说戏曲在内的一切文学样式,这种以古绳今的观点是没有多少科学价值的。他还提出了“文必尚偶说。”“凡偶,皆文也。”就是说,只有偶俪为文,才算是文学作品;反之,就不是。这个看法是片面的,以偶俪排斥散体是违背文学发展实际的。他的这个观点一股脑儿地取消了唐宋以来的“古文”作为“文”的资格,当然也包括桐城派所宣扬的那些“古文”。这对否定桐城派标榜的“文统”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这种彻底的否定也一笔抹杀了近千年散文发展的历史事实,因此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也无助于推动文体改革。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直南书房。历官山东、浙江学使,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湖广、两广、云贵总督等,累迁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进太傅,卒后谥文达。生平虽为达官,不废问学,尤以提倡学术自任。曾在浙江立“诂经精舍”,在广州立“学海堂”,培植、罗致学者编书。自所为学,博学淹通,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勘皆造其微,诗文亦精。提倡骈文,以用韵对偶者为文,无韵散行者为笔。所作散文和骈文,大都写得渊懿闲雅,有深纯自得之概。著有《研经室集》、《诂经精舍文集》等。 阮元清代著名学者。1764年生于江苏仪征。1838年致仕。其学术成就大,主持编撰有《经籍 阮元1764—1849清乾嘉时学者、金石学家。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揅经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历官兵部侍郎、礼部侍郎、户部侍郎、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学问淹博,著书180余种。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时,标领文坛数十年,海内尊为学界泰斗。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到六十年(1795年)八月,提督山东学政。广交山东及寓鲁的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成《山左金石志》24卷。是书由阮与毕沅同商体例,然后集金石学家武亿、朱文藻、桂馥、颜运生,段松龄、李东琪鼎力协同,博采史籍,萃山东13府、州之碑碣,又集山东各家所藏铜器、钱币、印玺等汇编而成。取材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家成果,其中有黄易对兖济地区的金石调查与收集,以及聂鈫《泰山金石志》、段松龄《益都金石志》等著录。离鲁后,将其书稿带往浙江学政任所润色校订,嘉庆元年(1796年)付梓刊行。阮氏提携后人,倡导学风,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阮为保护山东古代文物做出表率,曾将曲阜汉石人由荒野移至矍相园。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