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阴阳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5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说的一个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十家”之一。代表人物有邹衍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受木、火、土、金、水5种势力的支配,提出“五德转移”、“五德终始”说,用以论证社会历史的变革和王朝的更替。《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认为阴阳家最早出于古代传说中唐尧时执掌天文、历数和禨祥的官吏。其学说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如《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等均采阴阳五行说。 阴阳家yinyangjia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流派。与儒、墨、道、法、名,并称“六家”。这一学派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据说是由古代天文家和占星家演变而来的。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其中一派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他们以春夏秋冬四时配东西南北四方,认为春夏秋冬的变化是由五行的盛衰决定的。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另一派,则把阴阳五行学说推广到政治上,以“阴阳消息”、“五德转移”来解释王朝更替,为即将出现的封建统一王朝提供理论依据。阴阳家思想是一个科学和巫术混杂在一起的矛盾体系。一方面,他们掌握天象运行规律和农作物生长周期,尚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性及其相互作用来说明世界的变化。另一方面,他们在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时,又往往把自然和社会混同起来,用自然界的天象变化比附、隐喻人事的吉凶。它本身具有的二重性,对以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说的一个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以齐人邹衍为主要代表。阴阳家主要谈阴阳五行,而阴阳和五行,原先属于两个不同的观念系统。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认为五行相生相胜。“相生”即相互促进,“相胜”即互相排斥。阴阳观念的出现较五行观念为晚,其最初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两者又因时因地而异,乃有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之说。显示了阴阳两现象具备的相对性及互移性。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表明人们已经能够从五行观念的简单多样性,上升到探索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战国末期的邹衍把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构筑了一个涵盖天地人间的思想体系,其宗旨在于论人事之得失宜忌。阴阳家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道大经也” (《汉书·艺文志》),“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汉书·艺文志》),强调人事必须符合天道,提倡顺天守时。阴阳家重视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又认为“天人相应”,可以根据天变,见微知著,预卜未来。他们采用了始于论天而终于论人的方式,从自然法则中引申出人事的法则,从自然的历史上推论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受木、火、水、金、土五种势力的支配,依照五行相胜移序转移,提出了“五德终始”、“五德转移” 之说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变动和王朝的更替。阴阳家的“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由于适应了各大诸侯国取代周室统一中国的欲望,后来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他们“奉天承运”实行改朝换代的理论根据。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代表人物有邹衍等。认为万物与人类均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支配,以“五德终始”之说论证历史变迁与君王更替。 阴阳家战国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入“九流”之一。阴阳学说流传很早,开始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色彩,春秋时被人们当做一种方法和武器应用。战国时邹衍将其与五行相胜说结合,系统化为阴阳五行学说,并进一步提出“五德终始”说,用以解释五朝的兴替原因。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的支配,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说阴阳家“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晨,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但其学说中有神秘迷信的东西。写于战国后期、收入《吕氏春秋》的《礼记·月令》或被认为是阴阳家著作。 阴阳家战国时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人邹衍等。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受木、火、土、金、水五种势力的支配,提出“五德转移”、“五德终始”说,论证王朝兴替和社会历史的循环变化。阴阳家最早出于古代执掌天文、历数的官吏,常常以自然现象比附社会,判定吉凶祸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