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德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阿德勒1870—1937Adele, A. Adler,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个性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189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2年参加了弗洛伊德的每周定期讨论会,并参加了弗洛伊德的核心小组。当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形成后,就与弗洛伊德的见解决裂了。1926年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学。1932年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第一讲座的主讲。1934年担任美国长岛医学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理论上,首先,他提出了优越的思想,这是他个性心理学的核心。其次,他认为追求优越的思想来自人的自卑。第三,他认为神经病的病因在于“自卑感”和“向上意志”的冲突,是潜意识中一种补偿作用或是方法。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病性格》、《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理解人类本性》、《儿童教育》等。 阿德勒1870—1937Alfred Adler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之一。曾是弗洛伊德的信徒和合作者,后因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自立门户,建立了个体心理学派。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身心缺陷并因此产生“自卑感”,但人同时也具有一种追求优越的内驱力,推动人努力向上以补偿自身的缺陷。这种自卑感和追求优越的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动力。主要著作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神经症问题》等。 阿德勒1870—1937Adler Alfred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幼年时身体孱弱,长大后决定学医。1895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当过眼科和外科医生。1902年参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小组,后来两人因发生分歧而自成一派。1934年定居美国。主要著作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理解人类本性》、《社会利益:对人类的挑战》、《优越感与社会利益》等。阿德勒继承了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并对其作了重要修改。他用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性欲冲动论,认为人的本质不是性欲冲动,而是基于权力欲和统治欲的自主性冲动。儿童天生就有反抗父母统治并渴望支配别人的欲望。如果过分压制儿童的自立冲动就会使他们懦怯,过分放任就会发展他们的统治欲。因此,只有恰当的抚养与教育,才能培养出他们的合作精神。认为发生精神病的原因并非象弗洛伊德所说的是由于性欲的过分压制,而是个人的自卑与权力意志的冲突。人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叫做“追求优越”,即每个人生下来就存在身心的空缺和不足,因而产生补偿缺陷的欲望,为要超额补偿,势必发展优点。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这就是人的生活风格。每个人借助这种包含一套行为方式的生活风格,便可以去补偿他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阿德勒还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认为人在塑造他自己的人格和命运中有一种意识的主动力量,能直接参与他自己的命运。 阿德勒1870—1937Adler,Alfred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成员,1911年因学术观点分歧与弗洛伊德分手,自行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体系。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过份强调性欲的观点,认为在人的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原始的性本能,而是“向上意志”,即人天生的向上内驱力。但人们由于生理器官的种种缺陷又会产生自卑,为了克服自卑,向上意志会驱使人作出补偿自身缺陷的努力,这叫补偿原则。人们从小形成的一套克服自卑困境的补偿方法逐渐固定为一种行为方式,叫作“生活风格”,人们可以发挥“创造性自我”的力量建立自己特有的生活风格,即人格发展的原型。阿德勒注意到家庭环境这一社会性因素对人心理形成的影响,力图摆脱泛性主义,但他的补偿原则等理论并没有超出生理决定论的界限。主要著作有:《个体心理学的实践和理论》(1920)、《自卑与超越》(1932)、《对社会的关心》(1933)。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