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育王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阿育王寺

北周至西夏瓜州僧寺。位于今甘肃安西县境内。敦煌遗书S.37283《集神州三宝神通录》载之。榆林窟16窟外室洞口北壁有墨书《阿育王寺释门赐紫僧惠聪俗姓张住持窟记》,末书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五年(1073)题记。

阿育王寺

在宁波市东18公里太白山麓,华顶峰下的育王山。始建于282年(西晋太康三年)。相传公元前3世纪,统一印度的阿育王用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即骨灰)造塔84000座,中国安放了19座,但仅有阿育王寺的舍利塔传世。所以阿育王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显著地位,为历代帝王所尊崇,是中国禅宗名刹之一。
阿育王寺结构石柱古朴,殿堂轩敞,飞檐画栋,宏伟壮观。建筑富有民族风韵,与山川形色相和谐。有山门、钟楼、天王殿、大佛殿、舍利殿、藏经楼、法堂、宸奎阁、方丈殿及左右厢房等。建筑660余间,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特别是舍利殿,高15.3米,全用黄色琉璃瓦覆盖,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匾额“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佛顶光明之塔”是宋高宗手笔。殿内有高7米的石塔,内置七宝镶嵌的“舍利放光”之木塔。石塔后有长4米的释迦牟尼卧像一尊。殿前月台两侧有历代帝王、文人留下的墨迹碑刻,殿后有著名的“母乳泉”。
寺附近还有高36米的古塔、佛迹亭、极目亭、仙人岩和七佛潭等胜迹。寺周苍松翠柏,环境清幽,是一方独具魅力的佛教圣地。
单位:宁波市宁海县阿育王管理处 邮编:315600
电话:86-574-88488998

阿育王寺

位于宝幢镇。因寺内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而闻名中外。传说西晋太康三年(282),僧慧达得天竺国阿育王所造,内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子之舍利塔。东晋义熙元年(405)在此建亭供塔,是为寺之草创。南朝宋元嘉二年(425),沙门道佑始在此建寺。梁普通三年(522)赐额“阿育王寺”。唐鉴真和尚三渡日本时海上遇险,返回后住此直到第四次东渡。宋以后已与天童寺齐名,来此瞻仰释迦牟尼舍利子者络绎不绝。寺内有北宋苏轼书《定奎阁碑记》碑和南宋张九成书《妙喜泉铭》碑。还有南宋高宗、孝宗的题字,以及明清两代文人书法家董其昌、梅调鼎、高振宵、章炳麟等人书题的匾额或对联。寺占地8万平方米,有舍利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600余间。寺前有“放光松”,为晋代遗物。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建造的仿木结构砖塔,六面七级,高36米,保持元代建筑风格。附近尚有迦叶佛左足踏过的佛迹石、葛仙翁所写“才神”二字的仙人岩及七佛潭等胜迹。

阿育王寺

或称无忧王寺、成实道场、法门寺、法云寺。位于今陕西扶风县北法门镇。相传创建于东汉桓灵年间,从东汉到北魏称阿育王寺,也称无忧王寺。阿育是梵语“无忧”之意。阿育王即无忧王,是古天竺(印度)的国王。阿育王在释迦牟尼灭度(死)二百年后,将佛骨舍利分为八万八千四百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就有渭阳一塔,或称扶风一塔,即“法门寺塔”。因塔置寺,阿育王寺即由此而建。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寺名为成实道场。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名法门寺,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改名法云寺。此寺因供奉有佛骨舍利而著名。唐代时期,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诸朝都曾开启佛塔地宫,迎奉佛骨,并赠施有大量的金银器、琉璃器和丝织品等。1987年4月3日地宫打开,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佛骨舍利和诸多珍宝、金银器、铜铁器、秘色瓷器、木漆器、玻璃器及大量丝绸物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