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阿英1900—1977A Ying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安徽芜湖人。原名钱杏邨,又名钱得赋,主要笔名有阿英、张若英、阮无名等。192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上海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宣传革命文学,还创作了一批中、短篇小说和诗歌。1930年参加“左联”,并被选为常委,同时还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著有《现代中国女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等。抗战时期,他曾坚守在上海“孤岛”,先后创作了《碧血花》、《海国英雄》等爱国主义历史剧。1941年起去新四军参加实际斗争并从事文艺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了文艺界的几种行政领导职务,同时还致力于学术研究,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建树。他一生著述丰富,其中已成书的达70多种,1978年出版了《阿英文集》。 阿英现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文学史家。生于1900年,卒于1977年。原名钱杏邨,曾用名谦吾,笔名张若英、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阿英于早年曾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并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阿英在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来到上海。1927年,与蒋光慈、孟超等人一起组织发起“太阳社”,并创办《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海风周报》等报刊杂志,从事文学批评,传扬革命进步文学。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有: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诗集《俄人与饥饿》、《荒土》等,小说戏剧集《欢乐的舞蹈》,小说集《义塚》、《革命的故事》等。1930年,阿英加入“左联”,并任常委,后又任“文总”常委。从这时至抗战前夕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玛露沙》、《白烟》等,散文集《灰色之家》、《夜航集》等,同时还撰写了《郭沫若评传》等许多知名人物的评传与《现代十六家小品》、《中国现代女作家》等大量文艺论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阿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工作,曾先后担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等职。这期间曾创作了《群党乱飞》、《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剧本。1941年,阿英来到新四军工作,主编《新知识》、《江淮文艺》杂志与《盐阜日报》副刊等。1945年,阿英创作了话剧《李闯王》,反映300年前的历史教训,提醒即将进城的革命军民,要引以为鉴。1946年,阿英出任华中文协常委、中央华北局文委书记,而后又出任大连市文委书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阿英曾先后担任天津市文教局长、华北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秘书长、《民间文学》主编、英文版《中国文学》主编等职。这期间阿英还创作了历史剧《杨娥传》,并撰写了《晚清小说史》、《小说闲谈》、《近代文谈》、《现代中国文学论》、《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等文艺著作。此外,还编印了《鸦片战争文学集》、《晚清文学丛钞》共九卷二十册,1978年,出版了《阿英文集》。阿英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与理论史学著述,尤其对中国近代文学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阿英1900—1977作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批评家。原名钱杏邨,安徽芜湖人。192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与蒋光慈等人组织太阳社。曾任“左联”和“文总”常委。主要从事近现代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著有《现代中国文学论》、《晚清小说史》、《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及小说集《义冢》、散文集《夜航集》,剧本《碧血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致力于近百年来文化史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著有《晚清文学丛钞》、《中国年画发展史略》等。 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村,学名德赋,曾用名谦吾,笔名梅隐、张若家、魏如晦等。芜湖市人。早年先后就读于芜湖圣雅各中学、萃文中学。1918年考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1920年在合肥等地任语文教师。1925年与李克农、宫乔岩创办民生中学。1926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时,在武汉中华全国总工会做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到上海与蒋光慈等人发起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杂志。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和领导工作,被选为常委。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上海市文化界抗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主编及《文献》杂志主编,并致力于戏剧创作。1941年冬举家奔赴苏北抗日根据地,主编《江淮文化》、《新知识》及《盐阜日报》副刊。1945年初着手进行历史剧《李闯王》的创作,该剧上演之后,在解放区产生强烈反响。1946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后任大连市文委书记。1949年至1951年,任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长、市文化局长、市文联主席等职。1954年在全国文联任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作协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曲艺工作会协会、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曲改进委员会常委。主编《民间文学》、英文版《中国文学》。一生著作多达百余部,代表作有小说集《义冢》、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海国英雄》、《李闯王》,文学论著有《现代中国文学论》、《抗日战争期间的文学》、《晚清小说史》等,为我国著名作家、戏剧家、学者、藏书家。去世前曾嘱子女将劫后残存的4900种12000余册珍贵藏书捐赠芜湖市,芜湖市特建“阿英藏书陈列室”。 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邨、钱德赋,笔名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等。芜湖人。芜湖萃文中学毕业。后在合肥省立二中、芜湖省立五中、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等校任教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当局通缉流亡上海,与蒋光慈、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1930年任中国左翼文化同盟常委。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任《救亡日报》主编。1941年去苏北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从事文化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剧协及中国曲协常务理事。在文艺创作、研究、评论等方面著述甚多,尤致力于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著有小说《义冢》、散文《夜航集》、剧本《碧血花》、《李闯王》。论著有《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现代中国文学论》、《中国年画发展史略》,辑有《中国新文化运动史资料》、《晚清文学丛钞》等。 阿英1900~1977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剧作家。原名钱德富,后改名钱杏邨。主要笔名有魏如晦等。生于安徽芜湖。中学毕业后考入邮局当邮务生。1918年去上海就读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五四”运动时参加上海学生界联合会。1920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与蒋光慈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参与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等刊物,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作家》、《文艺与社会倾向》等著作,又写有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中篇小说《一条鞭痕》等。1930年,被选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委、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等。撰有《现代中国女作家》、《郁达夫论》等多种专著。抗战爆发后,曾主编《救亡日报》、《文献》杂志,在上海“孤岛”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致力于戏剧创作。所写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1941),塑造了葛嫩娘、郑成功、杨娥等性格鲜明的人物,赞颂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献身的人格气节。1941年冬赴苏北根据地,主编《新知识》、《江淮文化》杂志及《盐阜日报》副刊。1945年创作的历史剧《李闯王》展示了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战争的悲剧命运,提醒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革命队伍应注意从历史汲取教训。另著有《抗战期间的文学》、《中国通俗文学研究》等著作。战争后曾任华中建设大学文学院院长和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天津市文教局长、市文联主席、华北文联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并主编《民间文学》、英文版《中国文学》等。同时著有《中国年画发展史略》、《晚清戏曲小说目》、《鸦片战争文学集》、《中国连球图画史话》、《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小说二谈》、《晚清文学丛钞》9卷、《红楼梦戏曲集》、《小说三谈》等。1979和1980年出版了《阿英文集》、《阿英剧作选》。 阿英剧作家。又名钱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