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乌孜别克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人口约为1.4万人。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较为集中。使用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大多数人通用维吾尔文。乌孜别克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067 乌孜别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14502人(1990年),散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数分布在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少数居住在乡村。使用乌孜别克语,有阿拉伯字母左书横行的拼音文字。兼通维吾尔语言文字。乌孜别克族名,来源于14世纪元朝金帐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元史》中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我国历史上对中亚乌孜别克人的称呼有撒马尔罕人、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等,其中以安集延人之名使用最为广泛。清朝在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60—70年代,平定准噶尔、消灭阿古柏,统一新疆后,乌孜别克人来新疆定居者日益增多,直至20世纪初仍有迁入,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以经营商业为主,在城市多从事手工业生产,莎车地区丝织业较发达,有资本主义萌芽。乌孜别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的革命斗争。乌孜别克族家庭多为父子分居、兄弟分居的父系小家庭,通婚范围对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不同辈份男女之间有严格限制。行土葬。信仰伊斯兰教。 乌孜别克族中国少数民族。散居新疆各地。人口12453人(1982年)。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通用维吾尔文。源于14世纪上半叶乌孜别克汗国居民。19世纪以前,以经商为主,贩运骆驼、骡、马于新疆与中亚各地,后多定居经商。兼营手工业、农牧业。信奉伊斯兰教。男女戴各式小花帽,男子穿长袍,束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连衣裙。饮食习惯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相同,禁酒、忌食猪、狗、驴肉。能歌善舞,舞蹈优美轻快,舞姿多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获得了民族平等权利。虽然人口少而分散,但仍充分享受民主权利。由于多居住城市,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知识分子较多。 乌孜别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散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喀什、莎车等县市。12,453人(1982年)。17世纪起陆续从中亚细亚安集延、浩罕等地迁入中国。操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曾用过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或哈萨克文。多信伊斯兰教。历史上多以经商为主,少数经营手工业,故多居城市。在南疆一些县市郊区有少数以经营蔬菜、瓜果、园艺为主; 东北疆一些牧区,也有少数与哈萨克族共处经营畜牧业。服装以戴多种式样图案的小帽为特点。能歌善舞,舞蹈优美轻快,以多变著称。乐器大都为弹拨乐器与打击乐器,其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琴最具特色。饮食习惯禁酒和忌食猪、狗、驴、骡肉,喜食牛、羊、马肉及乳制品,一日三餐皆吃馕和奶茶。“那仁”是民族风味食物,多用以待客。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4763人(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伊宁、乌鲁木齐、塔城、喀什、莎车、叶城等城镇中,居住在农村和牧区的人数很少。 乌孜别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元朝作月即别、月思别、月祖伯。14世纪上半期,原属于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白帐汗国的一部分乌孜别克游牧民在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下进入中亚农业区,推翻了帖木儿王朝,与当地使用突厥语的居民融合,形成了中亚的乌孜别克人。16、17世纪时,布哈拉、撒马尔罕、安集延、费尔干纳平原的乌孜别克人来到新疆的喀什噶尔、伊犁、阿克苏、乌什等地进行丝绸、茶叶、瓷器、皮毛、大黄、麝香等各种货物的贸易。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新疆,中亚乌孜别克人来新疆的不断增多,被称为“安集延人”、“撒马尔罕人”、“布哈拉人”、“浩罕人”,由此形成了我国的乌孜别克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但一般通用维吾尔文。古代曾信仰袄教和佛教,14世纪以后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居住在南疆的从事农业,在北疆的从事畜牧业。饮食以面食和牛羊肉为主。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乌孜别克族有12096人。分布于喀什、和田、莎车、叶城、乌鲁木齐、伊宁、塔城、木垒、奇台等地。 乌孜别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人口有1.4万多(1990年)。其先民可以追溯到中亚古代的粟特人、花拉子模人、大夏人、大宛人等。族名产生于13世纪。当时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公元1312-1341年),统一了分散在中亚的各个部落,其汗国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其国人被称为“乌孜别克人”。14世纪以后,部分乌孜别克商人沿“丝绸之路”到中国内地经商,有些人逐渐在新疆的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18世纪中叶,迁入新疆的人数大增,直到20世纪初,仍不断有人迁入。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民族文字。大多数人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少数人从事牧业,兼营农业。妇女尤擅刺绣,在新疆久负盛名。信奉伊斯兰教,建有较大的清真寺,有些寺内附设经文学校。 乌孜别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 12,453人(1982)。族名源自十四世纪的蒙古钦察汗国乌孜别克汗。《元史》作月即别、月祖别。后一部南下至中亚地区。由于与中国商业往来不绝, 以后有些人又从中亚陆续迁入我国新疆, 逐步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清初统一新疆后, 来我国贸易的中亚乌孜别克商人, 多冠以中亚地名,如“浩罕人”、“布哈拉人”、“安集延人”。历史上都以经商为主,少数人经营手工业,故多居城市。初活动于喀什、叶尔羌、阿克苏,后渐散居南疆各地以及北疆伊犁一带。在南疆一些县市郊区有少数以经营蔬菜、瓜果、园艺为主;在北疆一些牧区, 也有少数与哈萨克族共处经营畜牧业。十九世纪末叶以后, 以商业贸易为主的逐渐沦为外国洋行的附庸。除少数人致富外,多数遭到破产。操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维吾尔语相近。因人口较少, 多与其他民族杂处,现居城乡的多用维吾尔语文,居牧区的多用哈萨克语文。多信伊斯兰教,过去受宗教封建特权压迫严重。服装以戴多种式样图案的小帽为特点, 能歌善舞, 主要是独唱和独舞。文化教育较发达。 乌孜别克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喀什、莎车、叶城、乌鲁木齐等6地,以伊宁为最多。人口为12370人(2000),其中男6498人,女5872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6人,大学本科577人,大学专科588人,中专892人,高中1380人,初中3143人,小学4180人,扫盲班79人,未上过学335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75人,采掘业1人,制造业47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人,建筑业5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1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80人,金融、保险业9人,社会服务业21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6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59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59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2人,专业技术人员98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9人,商业、服务业人员97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7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64人。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无本民族文字。19世纪中叶以前,以经营商业为主,也从事手工业生产。至今为止,绝大多数人仍以从事商业、手工业为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