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州粜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陈州粜米

全称《包待制陈州粜米》。剧本。元佚名撰。四折。约当元初成书,万余字。冠有“楔子”介绍剧中人物,引入剧情。叙陈州大旱,范仲淹等商议赈灾,刘衙内为发国难财,私改米价,剥削百姓,打死抗争的平民张撇古。其子向开封府包拯告状,拯私访陈州,依法处置罪犯刘时中、杨金吾,为民除害。故事动人,情节曲折,用语多含哲理,耐人寻味。第一折为精华所在,揭露当时社会黑暗面最充分,官场上假公济私,草菅人命,在那“一合米关着八九个人的命”的大灾年,官民之间的矛盾更加剧烈。“不依公道则爱钱”道出贪官本质。内容为后世各剧种“包公戏”所收录,而戏文仅见《元曲选》。近人邵曾祺《元人杂剧》(1955年春明出版社)一书、熊一宇《<陈州粜米>简论》(载《文学遗产增刊》第8辑)可供参考。

068 陈州粜米

元杂剧。撰人不详。全名曰《包待制陈州粜米》。剧写陈州大旱三年,刘衙内之子刘得中、女婿杨金吾被朝廷派往陈州放赈救灾,却借机大肆搜刮。灾民张𢠳古据理力争,倒被他们用御赐紫金锤打死。𢠳古之子小𢠳古上告开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访,查清真相,为民雪冤,饥民得救。剧本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包拯的形象。

陈州粜米

杂剧剧本。全名为《包待制陈州粜米》。作者不详。一说是元代陆登善作。该剧通过派包拯去陈州粜米这一事件,揭露权豪者贪赃枉法、鱼肉人民的罪行,歌颂包公清正爱民、执法如山的精神。此剧是元代公案戏中最优秀的作品,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上也比较成熟,全剧富有民间文学色彩,对包拯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个性既鲜明,又描写得很有风趣。

陈州粜米

京剧剧目。1954年晏甬根据同名元杂剧改编,并由东北戏曲研究院京剧团演出于沈阳。主要内容:北宋时,陈州大旱三年,民不聊生,朝廷拟派官吏前往陈州开仓赈济,刘衙内深知这是大发横财的好机会,遂荐其子小衙内与门婿杨金吾同往。二人到陈州后营私舞弊,大刮民财。饥民张撇古因对他们抬高米价而不满,竟被打身亡。撇古之子为父伸冤,进京告状,适逢开封府尹包拯由外地巡访回朝,获知撇古被害一事,遂到陈州查办。刘衙内恐其子被包拯问斩,密令伺机谋害包拯。包拯在陈州微服私访,与妓女相遇,并为其牵驴,探知此女常与小衙内往来,且代其保管御紫金锤,遂派差役把小衙内抓获。刘衙内闻讯后,赶来相救,可小衙内已被斩首,包拯又把刘衙内押解回朝问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