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独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47 陈独秀1879—1942

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17岁中秀才,后留学日本。在20世纪初发表反清言论。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5年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同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被选为总书记。后被选为党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农民、中小资产阶级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政策,使大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此后处于消极状态,接受托派观点,并组织反党小集团。1929年被开除出党。同年12月,纠集彭述之等81人发表《政治意见书》,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1931年成为托派组织总书记。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1937年获释。1942年死于四川江津。


175 陈独秀1879—1942

1903年赴日留学回国,在上海《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开始接触新闻工作。1904年回安徽从事民主革命宣传。同年3月,与房秩五等合作,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自任主编。用语体文撰写了大量时事评论文章,呼号爱国救亡,向读者灌输民族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至1911年在皖北、上海、浙江等地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组织岳王会进行革命串连。武昌起义后,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和安徽师范学堂校长。二次革命爆发,东渡日本,协助章士钊在东京创办《甲寅》杂志,进行反袁宣传。1915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北京两地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 《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提倡民主科学,主张文学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 “五四”运动作了广泛的舆论准备。


138 陈独秀

在其思想早期,崇尚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及自由、平等思想,以天赋人权说和进化论为武器,猛烈地批判封建制度,认为纲常名教是“奴隶的道德”,孔子是一个历史的“化石”,应当彻底抛弃。在早期著作中,特别重视对幸福观的研究,为幸福规定了五方面的要求,即时间上要“毕生幸福”;内容上要充实,发财不算幸福;幸福的原则是个人幸福不得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创造幸福的手段是个人创造不依赖他人; 眼前幸福要服从长远幸福。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力图用唯物论来说明道德问题,正确揭示了道德的本质、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认为“所谓客观的物质原因,在人类社会自然以经济(即生产方法)为骨干”,“不是不重视思想文化宗教道德教育等心的现象之存在,惟只承认他们都是经济的基础上面之建筑物,而非基础之本身”,“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自然法则所支配”,强调“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根本思想”。


101 陈独秀

早年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影响,强调理性,宣扬资产阶级合理利己主义,认为道德责任要以意志自由为前提,要尊重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而儒家三纲五伦则是压抑人格的“奴隶道德”。其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相联。“五四”前期主要宣传进化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遵循“新陈代谢”规律,“生存竞争,优胜劣败”,“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觉官有妄,而物体自真,现象无常,而实质常住。”批驳儒家“天命论”、道家老庄的消极避世主义、佛教虚幻论,强调“人力胜天”,有唯意志论和物活论倾向。他认为“一切宗教都是骗人的偶像”。“五四”后期由进化论转向唯物史观,认为社会进化以经济为基础,有其规律性,社会主义一定代替资本主义,强调革命在进化中的作用。

陈独秀1879—1942Chen Duxiu

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以前, 创办 《民国日日报》、《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武昌起义后, 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 《新青年》, 倡导新文化运动, 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与孔学儒教。1917年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常以 “只眼”笔名发表文章, 揭露帝国主义与军阀, 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直接鼓动作用。五四爱国运动中因散发革命传单被捕入狱83天。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青年的启蒙导师, 当时被称为 “思想界的孙黄” (孙中山、黄兴), “思想界的明星”。“五四”后,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并联系函约陆续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与李大钊一起并称为“南陈北李”。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共 “三大” 前后, 他提出 “二次革命论”,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胜利自然是资产阶级的胜利,等资本主义发展后,工人阶级再发动第二次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内以他为代表的右倾思想逐渐发展为右倾投降主义, 自愿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 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进攻采取妥协退让政策, 从而导致了革命的失败。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进行改组,停止了他的领导职务。以后他坚持错误立场, 接受了托洛茨基对中国问题的观点, 主张中共和无产阶级只能进行合法斗争, 反对打倒国民党政府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成为取消主义者, 并与彭述之等人组织秘密小集团,进行反党活动。1929年11月,被中共开除党籍。1931年5月, 被自称为“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的托派组织推为总书记,成为中国托派的领袖。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1942年5月病死于四川江津。


陈独秀1879—1942Chen Duxiu

现代政治家、文化活动家。原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怀宁人。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早年读私塾,17岁时中秀才。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1901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回国,参与组织了“青年励志学社”,在中国首次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1913年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失败后逃亡日本,帮助章士钊办《甲寅》杂志,1915年回到上海。同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为《新青年》)。1917年初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在此前后,陈独秀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相继发表了《敬告青年》、《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文学革命论》等文章,积极宣传社会革命和文学改革,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封建,反孔教,反传统,提倡科学,提倡新思想。特别是他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的著名文章《文学革命论》,公开明确地亮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对文学革命的正式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将之一,他的文学革命主张在当时的青年一代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运动期间,他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曾被北洋军阀逮捕。十月革命后,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1921年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组建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史人和领导者之一。后来由于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变化,终于走上了与党分裂的道路。

陈独秀1880—1942Chenduxiu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早期主要领导人。原名乾生,字仲甫,笔名只眼。安徽怀宁人。生于(光绪六年)1880年官僚地主家庭出身。清末秀才。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自第2期起改为《新青年》)。1916年被聘为北京大学文学科长(文学院院长)。1918年底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在此期间,积极提倡科学与民主,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抨击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1920年8月,首先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即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在党的第二、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第四、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和大革命前期、中期的领导工作中作出一定贡献。1923年发表了《无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无产阶级》一文,错误地认为资产阶级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在党的三大上,错误地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在大革命后期,推行右倾投降主义,使革命遭受失败。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后与托派组织相结合,1931年5月被中国托派组织推为总书记。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1937年抗战开始后获释。1942年5月27日,在四川江津病逝。遗著有《独秀文存》等。


陈独秀1879—1942Chenduxiu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5年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提倡民主、科学,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后与李大钊等倡导新文化,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其著作编为《独秀文存》。早期,崇尚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及自由、平等思想,以天赋人权说和进化论为武器,猛烈批判了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指出纲常名教是“奴隶的道德”,与民主共和“水火不相容”。孔子是一个历史的“化石”,应当彻底抛弃。力图用历史唯物论来说明道德问题。强调,“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根本思想。”“所谓客观的物质原因,在人类社会自然以经济(即生产方式)为骨干”,“不是不重视思想文化宗教道德教育等心的现象之存在,惟只承认他们都是经济的基础上面之建筑物,而非基础之本身。”“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自然法则所支配”。(《答适之》)正确揭示了道德的本质、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他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认为“道德为人类之最高精神作用,维持群体之最大利益,顺进化之潮流,革故更新之则可,根本取消之则不可也”。不仅如此,早期陈独秀作为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还把道德理想看作是社会理想的重要内容和实现社会理想的决定性条件。他特别重视“幸福”这一道德范畴。在早期著作中,为幸福规定了五方面要求,即时间上要“毕生幸福”;内容上要充实,发财不算幸福;幸福的原则是个人幸福不得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创造幸福的手段是个人创造不依赖他人;还有眼前幸福要服从长远幸福。


陈独秀1879—1942Ghenduxiu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人。年轻时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维新思想影响,参加反封建帝制活动,曾多次留学日本。先后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教育司长、上海共产党发起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主编、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会委员长、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国民党参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兼组织部主任等。他早年反对中国封建传统教育,曾推崇并主张学习近代西方教育,他认为当时中国教育是一种“伪教育”,西方教育才是“真教育”。他认为要有适合时代的教育方针,要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他提出以现实主义反对复古迷信教育;以惟民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以职业主义反对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以率性主义反对忽视体育的弱民教育。他揭露孔教宣扬的“三纲五常”,强调欲建设新社会、新国家“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必须塞绝不可相容之孔教。指出要唤起广大民众,追求新思想。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重视教育,但反对教育救国论。他主持北大文科工作后,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和整顿,充实教师队伍,聘请鲁迅、李大钊等新派人物任教;建立了严格的各种制度;调整和增设课程,允许学生进修、旁听其它课程;要求教员提前印发讲义,开列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注重外语学习。他精辟地分析了中国新旧教育的区别,指出新教育要方法新、精神新,不在于科目新旧。他很重视工人教育,培养工人骨干,并亲自讲授政治理论课。他的教育论文主要有《今日之教育方针》、《国语教育》、《宪法与礼教》、《再论礼教问题》、《近代西洋教育》等。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新青年》(1920年)杂志上,他批判马尔萨斯关于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人口递增固然是事实,食物随着递增也不是空想”。人口过剩的现象,并不是什么普遍规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阶级社会里“财产私有,分配不均”是一部分人贫困的主要原因。他据当时国情,提出七项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1.发展生产事业;2.发展交通事业;3.发达科学;4.发达生产技术;5.增加劳动力的数量;6.分配平均;7.限制人口。消灭剥削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前提。参见“历史”中的“陈独秀”。


陈独秀

“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发起人。原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提倡科学与民主。1917年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早期写有新诗和政论性散文等。著作有《独秀文存》4卷。参见“历史”中的“陈独秀”。


陈独秀

中国五四时期伦理思想家。批判封建道德,力主推翻三纲之说;主张建立以个人本位主义为核心的新道德。认为道德应随社会而变迁。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只可革故更新,不可根本取消。其伦理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发生了积极作用。参见“历史”中的“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1915年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党的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党的第二、第三届中央执委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上被解除总书记职务。其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在党内成立反党小集团,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后和托派分子相结合,1931年曾被中国的托派组织推为总书记。1932年被国民党逮捕。1937年8月出狱。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参见“伦理学”、“人口学”、“文学”中的“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

学者。原名乾生,后改为独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更名《新青年》。他当时是急进民主派的代表,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反封建文学的口号。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教授,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文学革命,影响很大。1920年8月在上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于以他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致使革命遭受惨重失败。1927年7月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进而进行反党活动。1929年被党中央开除出党。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出狱。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

陈独秀1879—1942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内早期右倾机会主义的主要代表。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怀宁人。1896年考中秀才。他一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第二个时期,蜕变为托洛斯基主义者;第三个时期,组织上脱离托派,思想上徘徊歧途,日益消极悲观。主要著述在建国前辑有《独秀文存》,解放后出版了《陈独秀文章选编》(1984年)。伦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批判了封建道德和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以介绍西方新思想、批判旧思想为职志,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号角。他号召青年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其内容表现为六个方面:“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论述了从封建旧道德压迫下觉悟起来的重要意义,把“伦理觉悟”看作是比“政治觉悟”更深刻的觉悟,乃至是最根本的觉悟。在批判中国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伦理道德中,成为新文化阵营中的主将。1916年10月至1919年初开展了是否以孔教为国教的论战,发表了30余篇批驳以孔教为国教、维护封建道德统治的战斗檄文,并最终赢得了胜利。在论战中,他认为随着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必须超越孔子之道向前进步,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五四运动时期,他开始向马克思主义方向转变,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主张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进一步确立了人类道德的社会主义方向。1920年,他从中国劳工运动和社会利益出发,提出要输入马克思社会主义,以解决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问题。同时参与了“关于社会主义论战”、“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两次大规模的思想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捍卫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他多次申明:我们应该觉悟,我们唯一的使命只有改革社会制度,否则什么个人的道德必然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应该觉悟,决没有绝对的自由,决不能实现无政府主义。他在宣传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宣传过杜威、罗素、克鲁泡特金等人的东西。但是,他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方面所做的贡献,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

陈独秀1879~1942

又名乾生、谱名庆同,字仲甫,号独秀山人。怀宁广圩(今属安庆市)人。两岁时其父陈衍中客死苏州,过继给叔父陈衍庶为嗣子。17岁中秀才,次年江南乡试落第。1898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因发表反清言论被校方驱逐,随叔父去东北。1901年10月赴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正则英语学校、早稻田大学,参与创办《甲寅》杂志,组织中国青年会。1902年回国,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发表演说,鼓吹反清革命,被清政府密令缉捕,遂潜往上海,与章士钊、张继等创办《国民日日报》。1904年去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次年夏和柏文蔚、常藩侯等创立“岳王会”,任总会会长。1907年再去日本早稻田大学。1909年回国,在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2年安徽光复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被通缉,再次避居上海。次年东渡日本。1915年夏回国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批判以孔孟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鼓吹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7年初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次年冬与李大钊、胡适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5月4日发表《两个和会都无用》,揭露巴黎和会本质,号召人民斗争。6月9日起草《北京市民宣言》。6月11日,因在街头散发传单而被捕,3个月后获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首先在上海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2月应邀去广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委员,任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主持党中央工作的6年里,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发动领导了第一次大革命,并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在大革命后期,放弃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致使革命在敌人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1927年8月7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经过改选不再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其他领导职务。此后,以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断给中共中央写信,就党的路线和政策问题提出意见,这些看法同中共中央发生严重分歧。中共中央遂于1929年11月作出决议,开除了他和彭述之等人的党籍。此后,他在联共党内托洛茨基派的影响下,正式建立了公开拥护托派主张的组织“无产者社”,并发表了《我们的政治意见书》。1931年5月,“无产者社”和几个托派小组在上海举行统一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左翼反对派”,他被选为中央总书记。领导托派组织一方面继续从事反对中共中央的路线和政策的活动,一方面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政府作斗争,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2年10月,在托派组织中央机关被国民党政府破获时被捕。次年春,国民党当局以“危害民国罪”起诉,对其公开审讯,他自撰《辩诉状》驳斥当局指控,被国民党政府判处13年徒刑,后又将刑期减为8年、3年。1937年获释出狱。出狱后拒绝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厚禄,也同托派脱离了组织关系,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寄居四川江津,大部分时间研究文字学。生活穷困,但从不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接济。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江津。一生著述颇多,现存各种文章、诗词书信等共1600余篇。自编有《独秀文存》。

陈独秀1879—1942

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安。怀宁县(今安庆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896年(17岁)考中秀才。1897年因发表《扬子江形势论略》被誉为“皖城名士”。1898年入杭州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法文和造船学。1901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02年回国,与柏文蔚等在安庆组织励志社,是年9月被当局查封通缉后,再度赴日入成域学校学习陆军,发起组织留日学生参加的“中国青年会”。因参加惩罚南洋学生监督姚文甫的活动而被迫回国。1903年在安庆组织爱国会,被清政府当局察觉而出走上海,与章士钊等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1905年在安徽公学任教时,参与组织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并任会长。辛亥革命后,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安徽高等学堂教务主任。1915年在上海主编《新青年》杂志,提倡科学与民主。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18年与李大钊主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被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1920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常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历任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2年9月,根据共产国际的决定,与李大钊一起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参与起草国民党党纲和总章草案,并为国民党的参议,为实现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起到积极作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927年“八七”会议上被停职。以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并在中共党内组织反党小集团。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1年5月被中国托派组织推为总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获释。1942年病逝于四川江津县。遗著有《独秀文存》等。

陈独秀1880—1942

中国现代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后又游学法国,清朝末年回国,曾任安徽教育司司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巨大影响的《青年杂志》,次年改为《新青年》,宣传科学和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批判旧文化,提倡新文学。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价》。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激进民主派。1920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于他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名声,被选为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党内以他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形成了投降主义路线,放弃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蒋介石的反革命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使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的职务。之后,他坚持错误立场和观点,并和托洛茨基分子结合,成立反革命组织,因而被开除党籍。同年12月,纠集彭述之等八十一人发表《政治意见书》,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1942年死于四川江津。著作有《独秀文存》四卷。

陈独秀

陈独秀 (1879—1942),原名陈庆同,字仲甫,笔名独秀,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自幼读 “四书、五经”,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实书院学习英语、法语及造船学,这期间在国内进行了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主义的活动。
1904年创办 《安徽俗话报》,还组织了半军事性团体 “岳王会”,培养反清军事人才。1906、1909、1914年,曾三次去日本,接受了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和达尔文思想,并接触了一些社会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后投笔从戎,1913年参加反袁斗争。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 (第二卷改名 《新青年》)。《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展开猛烈的进攻,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创办 《每周评论》。他以这两个刊物和北京大学为阵地,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成为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和新文化运动主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起了启蒙作用。
“五四” 运动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并开始建党的准备工作。1920年8月,建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之后陆续在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东京、巴黎等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他缺席的情况下,选举他为中央局书记。并在以后的二大、三大、四大、五大上继续当选为党的中央执行委员长或总书记。1922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特别会议,在他主持下,接受了共产国际以党内合作形式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提议,1923年党的 “三大” 正式作出了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决定。
“二七” 罢工失败后,他对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丧失信心,退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他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革命的胜利当然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只有等到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工农才能取得政权。这种 “二次革命论”,成为他以后一系列机会主义错误的理论基础。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5月又提出所谓的 “整理党务案”,旨在打击和限制共产党。对此,陈独秀主动退让,让蒋介石取得了党政军大权。之后,他又主张限制工农运动的发展,反对 “耕地农有”,以换取蒋介石由右向左。同时,扶助汪精卫集团,用以制约蒋介石的军事实力。这实质上就是要共产党交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并以牺牲工农利益来稳住蒋、汪集团。由于他的错误领导,第一次大革命失败。
1927年在党的 “八七” 会议上,以改选方式撤销了他总书记职务,并对其右倾主义错误进行了批判。后因在党内搞小组织,进行反党活动,陈独秀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2年10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囚于南京。抗战开始后获释,但他拒绝中国共产党的挽救,失去最后改正错误的机会。后来他移居四川江津县,1942年5月病故。

陈独秀1879—1942

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和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曾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名《新青年》),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动猛烈攻击,影响了一代青年。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在上海组织共产主义小组,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被选为总书记。此后直至1927年7月,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对陈独秀进行了批判,不再选他担任党的领导人。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科学与民主,揭露和鞭挞封建礼教。主张进化论,认为宇宙无日不在进化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承认物质世界是惟一真实的存在,批判宗教迷信观念。在1924年科学与人生观问题论战中,批驳张君劢、梁启超等玄学派“自由意志的人生观”和胡适等科学派对于唯物论的歪曲,明确主张“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根本思想”,“所谓客观的物质原因,在人类社会,自然以经济(即生产方法) 为骨干”( 《答适之》)。著述已编为《独秀文存》等。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879年10月8日生。1910年赴日本求学。1903年因进行反对清政府活动被日本政府遣返回国。同年在上海与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在安徽安庆主编《安徽俗话报》。1907年再度赴日学习。1909年回国投身民主革命。1912年安徽光复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回国,在上海主编《青年》杂志。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胡适创办《每周评论》。1920年夏在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1月赴广州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22年7月、1923年6月在中共二大、三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1月、1927年4月在中共四大、五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7年“八七”会议上被撤销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中共中央委员会开除出党。1931年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1932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出狱。1942年5月24日逝世于四川江津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