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荒煤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陈荒煤1913—Chen Huangmei电影评论家、作家。原名陈光美,曾用笔名沪生。湖北襄阳人。抗战爆发后,参加北平学生移动剧社辗转到延安,在“鲁艺”戏剧系、文学系任教,曾主编《北方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荒煤长期担任电影局领导职务,一直从事于电影的评论工作。他的电影评论虽然接触的范围较广,探讨的问题较多,但多数文章都围绕着如何提高质量这一中心问题。他认为,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强调为唯一的方法,作为衡量一切作品的唯一标准则是不正确的,必然导致电影样式的单调和刻板。同时,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以及对文艺工作的简单化,也造成了题材狭窄,质量不高(《关于电影艺术的百花齐放》)。他还曾指出,我们要求的思想性,绝不是指那些在影片中充满着枯燥的政治说教,脱离了艺术的体现,或者艺术表现不生动,那样的思想性只能是一种没有力量的附加的东西,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罢了(《提高质量是为了更好的跃进》)。此外,他还重视艺术形象塑造、电影剧本创作、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的描写等问题。主要著作有:评论集《为创造新英雄人物的典型而努力》、《荒煤文学评论集》、《荒煤短篇小说选》。 陈荒煤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13年。原名陈光美。湖北襄阳人。1927年,陈荒煤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开始参加革命文艺活动,并加入武汉左翼剧作家联盟,同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秋,在《文学季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灾难中的人群》。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忧郁的歌》和《长江上》。1938年,陈荒煤到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文学系任教。这期间他创作了《陈赓将军印象记》、《刘伯承将军印象记》等十多篇报告文学,后来编成报告文学集《新的一代》。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积极深入部队、农村体验生活,采访写作,创作了独幕剧《我们的团指挥部》,并与他人 一起撰写了多幕剧《粮食》和报告文学《模范党员申长林》等。1943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在教堂里唱歌的人》。1946年,调到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北方大学文艺研究室工作,并主编 《北方文艺》。新中国成立以后,陈荒煤曾先后担任中南军区文化部长、中南军区政治委员会文化部长、中央文化部电影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2年,出版了文艺论文集 《为创造新英雄人物的典型而努力》。陈荒煤几十年来投身革命事业,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陈荒煤中国电影评论家、文艺理论家。1913年12月23日生,1996年10月25日去世。原籍湖北省襄阳,生于上海。1927年先后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和作家联盟,发表《忧郁的歌》等3个短篇小说集。抗战爆发后,参加战地文化宣传工作,创作了《黎明》、《打鬼子去》等剧本。1938年秋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文学系任教。解放战争期间从事部队的文化工作。1953年后,历任中央电影局副局长、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78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出版有《荒煤短篇小说选》和电影论文集《解放集》(1980)、《攀登集》(1986)等。主编《当代中国》丛书中的《中国电影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