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弘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30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间道士,医药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江苏句容县)人。自幼聪明,性好学道,善书工文。19岁做诸王侍读,41岁隐居句容茅山。一生著书甚多。他对古代本草学进行细致的整理,著《本草经集注》7卷,总结了古代药物学知识。他改进了药物分类方法,创用按自然来源、药物属性及药物功用的分类方法,确定了药物分类编排,纠正了本草学的紊乱,便于临证应用,为后世沿用,为祖国本草学做出了贡献。


052 陶弘景456—536

主张儒、释、道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将儒家的封建等级思想和制度引入道教教理之中。宣称“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具目仙人,仙亦有等级千亿”。在形神关系上,认为“形非神常宅,神非形常载,徘徊生死轮,但苦心犹豫。”宣扬谶纬迷信,“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 崇尚 《老》、《庄》,综合《老子》、《周易·系辞》《老子河上公章句》等,提出道——元气——太极——天地的宇宙生成序列,认为“道者混然,是生元气。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


060 陶弘景456—536

南北朝齐梁时著名医药学家和炼丹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县)人。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早年被齐高帝(肖道成)任为诸王侍读,中年辞朝归隐,从事药物和炼丹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和道教仪典等也颇有研究。曾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整理补充而著成《本草经集注》,书中增收药物365种,成为载药730种的重要本草文献,对我国中药学的发展起有重要推动作用。长期的炼丹实践对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如对硝酸钾的火焰鉴别、汞齐和某些铅化合物的制备在其著述中均有记载。


045 陶弘景452/456—536

南朝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茅山道创始人,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家世奉天师道术,少时受熏陶,潜研葛洪《神仙传》。齐时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今江苏西南部)。从孙游岳受符图经法。武帝礼聘不出,然朝廷每遇大事便往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将顾欢《真迹》重加编次增饰,撰成 《真诰》20卷,被目为道教经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道、释、儒三教合流。兼通阴阳五行、天文地理、风角星算、文学书法。精于医药之学,增收魏晋间所用新药,撰《本草经集注》七卷,录药物700多种。另有《肘后百一方》等,多散佚。

陶弘景456—536

南北朝时期梁代医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后世称他为陶隐居。陶氏从小聪慧好学,未满20岁就成为诸王侍读,在齐被拜为左卫殿中将军。入梁后隐居于茅山,梁武帝聘他出山为官,不就。而朝中每有大事辄和他商讨,故时人又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医学领域贡献很大,他有感于当时本草著作的混乱情况,参考《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编成《本草经集注》(7卷)一书,成为我国本草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突出的成就是,摒弃了《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的药物古老分类法,创用了按自然来源及药物属性的分类方法,把药物分为玉石、草、木、果实、虫兽、米食等七类。其次,他还创立了“诸病通用药”,以疾病为纲进行药物分类,非常适用于临床用药。该书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学成就,为唐代撰修 《新修本草》奠定了基础。陶氏的这两种药物分类方法,在我国古代本草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成为其后本草学分类的主要依据,对本草学以至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神农本草经集注》现仅存敦煌卷子残本(只存卷一),但其内容被历代本草书完整地保存下来。陶氏还对葛洪 《肘后救卒方》进行了增订,著成《补阙肘后百一方》(又称《肘后百一方》)。另著《养性延命录》、《陶氏效验方》、《太清草木集要》、《太清诸丹集要》、《炼化杂术》、《合丹节度》、《药总诀》、《服饵方》等书,均佚。

陶弘景456—536

南朝时期医学家和道士。还兼通天文历算、地理学、经学。字通明,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市南) 人。晚年自号华阳隐居。未到20岁,就成为南朝宋的侍读博士,后为奉朝请。齐武帝永明十年 (492),上表辞官,隐居茅山华阳洞,斋戒养生,修炼丹药。从师陆修静门人孙游岳,接受符图,潜心研究道家经术,进一步从内容到形式充实和发展了官方道教,借鉴佛教丰富道教理论,造神仙谱系,建立道教养气长生理论,他对道教贡献很大,以至后世的道士喻他为 “玄中之董狐,道家之尼父”。虽隐居,但经常被齐武帝问以国家大事,世称“山中宰相”。医药方面,曾修补《肘后备急方》,称 《补阙肘后百一方》; 又以《神农本草经》所收药物365种为基础,增加魏晋以来所发现的有效药物365种,合730种,而成《神农本草经集注》 七卷,对本草学的发展有 一定影响。另有 《陶氏效验方》、《药总诀》、《真灵位业图》等,已佚。著 《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仪。大同二年 (536) 去世,时年八十五。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道士、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说“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曾修补《肘后备急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后撰《名医别录》,并将此书和《神农本草经》合并为《本草经集注》。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另有《陶氏效验方》、《药总诀》、《真灵位业图》等,已佚。

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道士、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早年仕齐,曾从陆修静弟子、兴进观主孙游岳受符图经法,更博访远近,得真人遗著。28岁拜齐左卫殿中将军。齐永明10年(492),36岁时,隐居句曲山(茅山)修道,创南天师道之茅山宗。隐居不忘情于政治,陈说图谶,支持梁武帝肖衍篡夺齐政权,因此梁武帝即位后,对他“恩礼逾笃,书回不绝,冠盖相望”(《梁书·陶弘景传》)。虽不仕于朝,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融合佛儒观点,主张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撰《真诰》,将佛教轮回转生之说引入道教。曾受佛戒,并在茅山道观中,建佛道二堂,隔日朝礼,佛道双修。临终遗令:“冠巾法服……通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道人(僧人)道士并在门中”(同上书)。撰《真灵位业图》,将儒家的封建等级制引入道教神仙教理之中,“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具目仙人,仙亦有等级千亿”。陶弘景博才多学,对炼丹、医药、养生、天文、地理、历史、历算、训诂、书法乃至铸剑术、兵学都有很深的研究。其著作集为《华阳陶隐居集》,收入《道藏》。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以前被萧道成引为诸王侍读。永明十年(492)辞官,归隐于句容茅山,炼丹习道,自号华阳陶隐居,其骈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之一。有集30卷,江总曾为之撰《陶贞白先生集序》,明人张溥辑为《陶隐居集》。


陶弘景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生于公元456年,卒于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 (今南京)。年幼时读书万卷,曾为齐诸王侍读,后辞,居茅山修道不出。因曾助梁武帝萧衍夺齐帝之位而得宠,梁武帝屡以礼聘,陶皆婉辞,但朝庭每有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陶弘景进一步吸收儒、佛两家的思想,主张儒、道、释三家合流,他宣称“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并编著《真灵位业图》,把道教所讲的神仙分成等级,编制了庞大的神仙体系,以借神权来巩固封建等级制度; 他还在《真诰》中将佛教轮回之说引入道教,推动了道教的发展。陶弘景对历算、地理、医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他制造了精密的浑天象,撰成《帝代年历》等天文方面的书籍; 他还撰成《本草经集注》、《药总诀》、《肘后百一方》、《养性延命录》等多种医药、医理书籍; 此外,他还是炼丹和铸造刀剑的专家,又擅长书画,对兵法也颇有研究。

陶弘景

陶弘景 (456—536),中国医学家。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丹阳秣陵 (今南京) 人。在齐曾拜左卫殿中将军。萧衍称帝 (梁武帝) 后,隐居句容句曲山,钻研学问,修道炼丹; 遍游名山,寻访仙药。与萧衍交往甚密,朝廷每有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颇多,涉及医药、冶炼、历算、地理、生物、数学多方面,对医学贡献尤著。《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最早一部药物学专著,由于辗转传抄,产生不少错误。陶弘景决心彻底整理、校订和补充这部著作。经多年努力,完成 《本草经集注》 7卷,收药物730种 (包括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本草经集注》 与 《神农本草经》 相比,有很大发展:
❶药物品种增加1倍;
❷按药物天然来源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6类; 分类法有一定科学性;
❸把药物药性细致区分为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对药性认识进一步提高;
❹增加一些特效药,如槟榔治绦虫,菌陈治黄疸,栝蒌治糖尿病等;
❺首创根据疾病对药物进行分类方法,为治病临床开方提供方便:
❻介绍丸、散、膏、丹、汤、酒制作规程,统一秤量药物斤两标准。除《本草经集注》 外,陶弘景著有 《陶氏效验方》、《补阙时后白一方》、《药总决》 等书。陶弘景还是一位书法家,工草隶,行书尤妙。

陶弘景

陶弘景 (456—536),中国医学家,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丹阳秣陵 (今南京)人。在齐曾拜左卫殿中将军。萧衍称帝 (梁武帝)后,隐居茅山,钻研学问,修道炼丹;遍游名山,寻访仙药。与萧衍交往甚密,朝廷每有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颇多,涉及医药、冶炼、历算、地理、生物、数学多方面,对医学贡献尤著。《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一部药物学专著,由于辗转传抄,产生不少错误。陶弘景决心彻底整理、校订和补充这部著作。经多年努力,完成 《本草经集注》 7卷,收药物730种 (包括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本草经集注》与 《神农本草经》相比,有很大发展: (1)药物品种增加1倍; (2)按药物天然来源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6类;分类法有一定科学性; (3)把药物药性细致区分为寒、微寒、大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对药性认识进一步提高; (4)增加一些特效药,如槟榔治绦虫,菌陈治黄疽,栝蒌治糖尿病等;(5)首创根据疾病对药物进行分类方法,为治病临床开方提供方便; (6)介绍丸、散、膏、丹、汤、酒制作规程,统一秤量药物斤两标准。除《本草经集注》外,陶弘景著有 《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白一方》、《药总决》等书。陶弘景还是一位书法家,工草隶,行书尤妙。

陶弘景

中国南北朝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君,丹阳秣陵(今江苏省句容市)人。生于公元452年,卒于536年。陶氏自幼颖慧好学,10岁得葛洪《神仙传》,朝夕观摩,便立养生之志。后浏览群书,博学多才,精医药,工诗书,善书法,尤能草隶。19岁时,推荐为“诸王侍读”,41岁时,辞去官职,归隐于茅山华阳洞,专研医术本草,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标,山川地理,方图产物,故在天文、历算、医学、药物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他先后撰写《本草经集注》、《药总谈》、《养生经》、《养生延命录》及《肘后百一方》等。《本草经集注》一书,是将《名医别录》中的365种药品,附入《神农本草经》而成,计7卷,共收录药品730种。该书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绩,还首创“诸病通用药”的药物分类法,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又一重要本草著作。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