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隋书·经籍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61 隋书·经籍志

唐代人所编《隋书》“十志”中的一篇。收录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官、私书目所记载的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各部又分若干小类,如史部又细分为正史、古史、杂史等13小类。卷首有总序,四部各有分序,各类有小序,另有道、佛两类序和后序,共有序48篇,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又清人张鹏一著有《隋书·经籍志补》,姚振宗著有《隋书·经籍志考证》,可补原志的不足。

隋书·经籍志

史志书目。简称《隋志》。唐魏徵等撰。《隋书·经籍志》是《隋书》十志之一,在卷三十二至卷三十五。
唐贞观初,诏令李延寿、敬播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至贞观十五年(641)五史告成。各史皆无志书,遂于同年又诏左仆射于志宁、太史公李淳风、著作郎韦安仁、著作佐郎敬播、符玺郎李延寿同修志书部分,至高宗显庆元年(656)编成,凡十志三十卷,由太尉长孙无忌奏上。原与《隋书》各自单行,后两书合编,五代史的志书部分又经过增删并削,被并入《隋书》,其中《经籍志》与其他九志同样,改称《隋志》。它依据《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参考了南朝梁阮孝绪所撰《七录》体例,又参见唐初秘书监所整理之隋代遗书编纂而成。收录隋义宁二年(618)以前卒者所撰著述通计存、亡、道佛共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佛、道两类仅录大纲、卷数,不载书名)。反映了隋代现实藏书和梁以前图书流通情况。
《隋志》采用四分法的分类原则,明确标分图书为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再细分为四十类。又附道经四类、佛经十一类,共计六部五十五类。四部各类的增删与其所主要依据的《七录》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经部分为十类,改孝经于论语之前;别创纬书一类,而无“术技录”中的谶纬部。史部不仅独立为单独的一部,而且还有了各类的名称,共分为十三细类,适应了唐代史籍增多、史学发达的趋势。并改《七录》国史、伪史部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类;注历为起居注;仪典为仪注;法制为刑法,删去术技录中的形法部;改土地为地理;谱状为谱系;去鬼神部。子部分为十四类,合子兵、术技二录为一部;改历算为历数;合医经、经方为医方;去阴阳、谶纬、卜筮、杂占、形法部。集部分为三类,删去杂文部。《隋志》的分类后经《大唐六典》对其四十类图书性质作的阐述,变得更加权威。
在著录上,《隋志》改变了自西汉刘向、刘歆所编《别录》、《七略》以来关于书名、篇卷、作者等的著录没有一定规则的局面。除了文集以外,每条款目的著录基本上依次以书名、卷数、时代(隋撰人不冠朝代之名)、官衔、责任者、简注、存亡或残缺为顺序,用以究学术之发展,考流别之变迁。在从两汉目录那种漫无定则的著录方法到唐、宋、元时期趋于以书名或责任者姓名为主的著录方法这一演变过程中,《隋志》起了定型作用。《隋志》著录各书都没有内容提要,只有简单的注释。但《隋志》在卷首有总叙一篇,四部有后序四篇,各类有小叙四十篇,道、佛两类各有叙一篇,末有后叙一篇,共计四十八篇,从不同方面详细阐述了《隋志》编撰以前目录和目录学的发展概况以及诸家学术源流发生、发展的过程,为各个部类与学术发展史的关系,各个部类内图书的沿革、内容、意义作了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述,弥补了没有内容提要而造成的缺陷。
在编排与组织上,《隋志》使各个款目内注文服从于正文,采取以隋代现存书为主,注“梁有……今无”之书于相近图书或相应类目之下,使佚残之书服从隋代现存书籍。《隋志》还采取“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的方法,把图书内容“疏远”的分入不同的部类,把内容“近密”的图书排列在一起,使读者能够因类求书,因书究学。
《隋志》是继《汉志》以后我国现存第二部史志书目。它收书丰富,收录范围广泛,考核精详,不但记隋一代藏书之盛,还记六朝图书流通情况,对了解唐以前古籍流传存佚、考订学术渊流有着重要作用,是中古时代一部划时代的全国综合性图书目录。它总结了汉魏六朝目录分类的成就,在把图书从四分、五分、七分、九分法的变化、争论和使用逐渐过渡到四分法,直至四分法的最终确定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成为研究中国古典目录学发展的重要文献。清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卷十五称道:“《经籍志》本晋荀勖之遗法,以四部分编,虽刘向、班固莫能及之,无论王俭、阮孝绪矣。”
历代为《隋志》作考证补阙之家甚多。明焦竑撰有《隋书经籍志纠谬》,附于《国史经籍志》后。清代研究者最多,其中最突出的有三家。章宗源撰《隋书经籍志考证》十三卷,仿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而作,本名《史籍考》,考补《隋志》史部十三类的图书,将所辑历代关于各书的资料作为每书的序录,列于该书书名之后。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首一卷,专为补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而作,该书详采各种文献资料,对全志详加考订,将有关资料集于书名之下,一一条举疏证,以见各书源委,为研究《隋志》最有成绩之作。张鹏一撰《隋书经籍志补》二卷,该书针对《隋志》详于南朝而略于北朝的特点,广采后魏、齐、周诸撰述者的本传材料,一一依《隋志》分类补入,以成全志。以上三书均收入《二十五史补编》中。
历代除随《隋书》、《十三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四史》传抄刊行外,尚有单刻本和艺文志合刻本。重要的有清光绪八年(1882)成都御风楼单刻本。日本文政八年(1825)刊《八史经籍志》本。1934年南京辞典馆印《历代经籍志》本。195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十史艺文经籍志》本。

隋书·经籍志

《隋书》篇名。唐魏征等根据隋政府藏书编成的书目。分经、史、子、集四部,四十大类。著录存书三千一百二十七部,三万六千七百零八卷;佚书一千零六十四部,一万二千七百五十九卷。后附佛、道二录。并有总序、大序、小序,且简要说明诸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首次使用经、史、子、集类名,发展了四部分类目录体系。为中国现存最古的史志目录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