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隔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隔离geli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者,将其安置在一定场所,使之不与易感人群接触的一种措施。隔离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之一。隔离的方式,应因时因地并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而定。某些传染病可在家隔离,如麻疹、流感等,有些则应在临时隔离室或住院隔离。对经消化道途径传播传染病患者的衣物、用具、食具要洗净煮沸消毒;大便及呕吐物经消毒后再倒入粪坑:隔离室和大小便器要有防蝇设施;照顾病人后要洗手等。呼吸道隔离用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包括病人的衣物、用品、口鼻分泌物和痰液要消毒;照顾病人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后洗净双手等。隔离的期限由传染病的传染期或化验结果而定(见表1)。 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和隔离期 隔离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将传染病人、可疑病人与他人分开,使互不接触。方式有医院隔离、家庭隔离或集体隔离等。隔离时间由各传染病的传染期而定。隔离期应执行必要的隔离制度、消毒制度及探视制度,以免发生交叉感染或向外扩散。 隔离原先能相互交配的生物类群受某种因素分隔,以致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孕性后代的现象。分隔类群间基因交流受阻,其累积的变异经自然选择分化形成新种。按分隔的原因分地理隔离和生物学隔离等。 隔离社会生活和社会身分相近或一致的人们,相对集中在社区的某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社会成员相互隔离。对此,习俗,道德、法律可以起强化作用。往往带有社会不平等因素,如种族隔离。 隔离是将患有传染病的病人或带菌者在传染期间送到传染病院、隔离单位,集中或单独治疗护理。与非传染病人、其他人群隔开,暂时避免接触,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就称之为隔离。隔离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染途径。早期发现传染病人,立即集中管理,对带菌者和与传染病人有密切接触者进行适当隔离,这样就可以防止传染病流行,达到控制传染源不与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的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接触。同时对病人排出体外的病原体加强管理,防止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蔓延向社会扩散。隔离方法因疾病传染途径不同而有多种形式。严密隔离适用于烈性传染病人,如霍乱、鼠疫等病人,必须住传染病院强制隔离。呼吸隔离适用于经由飞沫传染的疾病,如开放性肺结核、流行性感冒、肺炎、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人有痰应吐到纸袋内烧掉,咳嗽打喷嚏时应用手帕捂住口鼻。病原体如随飞沫排出体外漂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即可受到传染。护理此类病人时应戴口罩。消化道隔离适用于经唾液、呕吐物、粪便等排泄物传染的疾病,如伤寒、痢疾、传染性肝炎等。上述病人的呕吐、排泄物应用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后再倒入马桶。餐具应煮沸30分钟消毒,接触病人后应用清洗消毒液或洗消净等药液泡手洗手。接触隔离(创口隔离)是指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传染的疾病如破伤风、狂犬病、丹毒、炭疽病等,病人用过的敷料应烧掉,被服单独使用,接触此类病人后应充分彻底洗手或戴一次性手套。保护性隔离适用于易感的、抵抗力低的病人,如脏器移植、放射治疗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大面积烧伤等病人,需要特殊保护性隔离装置,将病人用屏障罩在洁净的无菌环境中,实施保护性隔离,是保护病人的措施。住医院必须隔着门窗探视。昆虫隔离适用昆虫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脑炎、疟疾等,室内应有防蚊设备给病人用蚊帐,点燃蚊香和喷洒灭蚊药液。血液隔离是指通过血液可直接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疟疾、爱滋病。此类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输液治疗用品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后统一处置。 隔离separation船舶装载不相容的危险货物而必须采取的措施。根据危险货物运输规则,隔离分为四个等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