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难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难经

中医学著作。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为秦越人撰。乃就《内经》精华设问答,解疑难,共八十一章,故名。主要内容有论脉法、论经络、论脏腑、论疾病、论腧穴、论针法等。为读《内经》之津梁,又有补充发挥,为医家所重。元滑寿撰《难经本义》、明王九思等辑《难经集注》为重要注本。后者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63年10月出新一版。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医经类著作。相传为秦越人 (约战国时期) 撰。越人号扁鹊,战国渤海郡 (今河北任丘) 人。少时为人舍长,学医于长桑君,精通临床各科,其术随俗而变,尤长于脉诊,治病多奇验,名闻天下。据文献考证其成书年代当在《内经》之后,《伤寒杂病书》之前。书中设有八十一难,以设难答疑形式解答、发挥《内经》理论问题。故名为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分析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经络; 三十至四十七难,论脏腑; 四十八至六十一难,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难,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论针法。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以脉学贡献更为突出。为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医理论发展有深远影响。有明刻《医要集览丛书》本。李今庸《<难经> 成书年代考》(《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 4)、史冰生《难经四方脏器虚实补泻法初探》(《浙江中医杂志》(1980. 9)、程鸿儒 《漫谈秦越人与 <难经> 》(《中华医史杂志》 1982) 可供参考。

115 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秦越人(扁鹊)著。《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3卷(亦有5卷本),问答体裁,凡论81疑难,以此得名。1—22难为第一篇,主要论脉。把《内经》的三部九候,集中到气口一处的表现。23—29难为第二篇,主要论经络,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30—47难为第三篇,主要论脉象,发明了 “左肾右命门”之说。48—61难为第四篇,主要论脏腑营俞及针补泻三法。《难经》牵涉面广,言简意深,辨析精微,是一部以问难形式解释古医经的理论性著作。

难经

系中医理论著作。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隋以前托名黄帝撰,唐以后则多题为秦越人(扁鹊)撰,实际上作者不明。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隋书经籍志》著录为2卷,后世或分为3卷、5卷不等。该书采用“问难”的形式,设81问,以解疑释难,故名《难经》。全书主要内容大致为:1~22难以分析脉诊为主,明确提出“独取寸口”,从而简化了在《内经》中多见的遍身诊脉法,这种单纯以寸口脉(桡动脉近腕处)作为切脉部位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促进了中医的诊断技术的发展。23~29难介绍经脉流注始终、经脉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及其病症。30~47难以脏腑为重点内容,对脏腑配象、三焦、肾与命门、胃肠消化、营养等方面的论述,在《内经》理论基础上,有不少的补阐和发扬。48~61难介绍诊候、病证、脏腑传病、脏腑积聚、泻、痢疾、伤寒等,继之以望、闻、问、切四诊。62~68难论腧穴。69~81难论针法。这部著作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腧穴为重点。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指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 和“八会”(指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聚处,也是针灸疗法中的八个要穴)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又在临床方面,明确提出 “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所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该书文字简要,内容又切于实用,因此,它的学术地位很高,被后世作为可以和《内经》并提的经典医著。后世对该书的研究甚多。宋以前的主要注家,就有三国时东吴的吕广、唐代的杨玄操、宋代的丁德用、虞庶、杨子建等。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了《难经》,使之有了完好的定本,加速了它的传播。宋以后注解诠释《难经》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元代滑寿的《难经本义》,不仅有校刊注释,而且有发挥和补正;明代王九思《难经集注》汇集诸家注解,对研究该书很有益。明清时期,各种通俗讲解或图解 《难经》的著作不断出现,以明代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流传较广。此外,清代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等书,也都各有特色。日本丹波元胤的《难经疏证》,无论在该书的源流探讨还是内容疏证方面都有精要的见解。历代《难经》注释之作进一步使该书在指导中医临床诊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之,《难经》是祖国医学理论宝库中一部简明扼要、内容丰富的重要著作,是后世学医者打好理论基础所必读的一种古典医学文献。

难经

中医经典名著。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八十一问》、《八十一难》。三卷(亦有分作五卷的)。原题战国扁鹊(秦越人)撰,实系后人伪托。约成书于东汉(25—220)以前。关于书名的解释:一以为难字是问难之“难”(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认为它是解释《黄帝内经》的著作)。一以为是难易之“难”(唐杨玄操)。从体例和文义分析,前一种说法较为恰当。
《难经》以问难的形式讨论了《黄帝内经》中关于脉法、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方面的八十一个带有疑义的问题,约分为六类:一、第一难至第二十二难,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等内容。在脉诊方面,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并指出寸口部位寸关尺三部的阴阳属性、尺寸的长度及其位置的划分、与脏腑经络的配合关系以及诊脉的轻重指法等。在脉学理论方面,首先指出独取寸口诊断疾病的原理,在于寸口是“脉之大会”,为十二经脉经气(脏腑之气)汇结之处。在正常脉象与反常脉象方面,论述了正常脉象是以胃气为根本,脉象是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的旺脉,并以此为标准来辨析反常脉象。二、第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讨论经络学说中,关于经脉的长度和流注次序、阴阳各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十二经脉与十五别络的关系。对奇经八脉的讨论,较之《黄帝内经》有所发展,明确了奇经八脉在经络中的重大作用。三、第三十难至第四十七难,介绍人体脏腑解剖、生理功能及其与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在解剖方面,较详细地记载了五脏六腑的形态,并分别说明了一些脏腑的周长、直径、长度、阔度以及重量、容量等;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一些重要部位,如七冲门等,也作了叙述。在生理功能方面,比较详细地指出了三焦的部位、功能和主治腧穴;提出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命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为后世医家研究三焦及创立命门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对于营卫气血的生成、循行及其在人体的作用,对于八会穴在生理上的特殊关系等,均作了扼要的讨论。四、第四十八难至第六十难,论述病因、病机和病证等内容。在病因方面、提出了风、寒、暑、湿、温、热和忧愁、思虑、恚怒以及饮食、劳倦等。提出“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以作辨证的范例,以八纲为基础、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论述疾病的传变和预后。又概述了五脏疾病、五泄、伤寒、癫狂、厥痛与真痛以及四诊等。五、第六十二难至第六十八难,论述狭义的腧穴(指背部的五脏六腑腧、四肢部的五脏五腧等)及与之有关的一些特定穴位,主要有五腧穴与腧、募穴等的主治疾病和治疗作用。并对井、荥、俞、经、合五腧穴以及原穴、作了重点讨论,尤其在原穴方面阐发较多。六、第六十九难至第八十一难,论述了针刺补泻法的运用。有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和迎随与母子补泻法相结合,以及补泻的手法与步骤、误用补泻的不良后果等内容。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补泻法运用得适当与否,是能不能促进人体正气旺盛,邪气衰退的关键问题。《难经》在学术上与《黄帝内经》并重,有“内难”之称,是学习研究中医的重要理论文献。宋苏轼在《楞伽经跋》中曰:“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对此书评价甚高。
《难经》文体简要,辨析却颇精微。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医学术中的某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创见:一、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诊脉法,为后世医家普遍实行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二、首次提出了与《黄帝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思想。书中“第三十六难”把右肾称为命门、明确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又对三焦的概念和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三、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弥补了《黄帝内经》中经络学说的不足。四、着重讨论了针刺补泻法的运用问题,进一步发展中医针灸学的理论,并且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难经》问世后,曾被作为最重要的,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典医学著作之一,得以广为流传。历代的刊本和注本不下数十家。如三国吴太医令吕广;唐代杨玄操;宋代丁德用、庞安时;金元时代张元素、滑寿;明代马莳,张世贤;清代徐灵胎、丁锦、叶霖;近代张山雷、蔡陆仙等,均对《难经》作过注解。此外,日本人名古屋玄医、滕万卿、丹波元胤等,均有注本传世。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刻《医要集览》丛书本、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医要集览六种》重刻本。今有商务印书馆1956年影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释铅印本等。

难经

经典医书之一。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或分为5卷)。原题秦越人撰。成书约在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全书以问答体例,阐明《内经》为主,并有所发挥,在学术上与《内经》并重,故有“内难”之称。是学习研究中医的重要参考文献。

难经

见 《难经本义》。

难经

医学专著,全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托名扁鹊(秦越人)撰,今人考证其成书当在《内经》之后,《伤寒论》之前,即战国秦汉间。该书以设难答问形式阐述《内经》的医学理论,内容包括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是研究秦汉医学的重要资料。明代王九思等撰有《难经集注》5卷,今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难经》

中医经典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共计3卷(亦有分5卷的),传说为战国秦越人所作。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共讨论了81个问题。其中1~22难为脉学,23~29难为经络,30~47难为脏腑,48~61难为疾病,62~68难为腧穴,69~81难为针法。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秦越人著。成书约在东汉以前,全书以问答体例,阐明《内经》。并有发挥。内容分为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6大类。特别是独取寸口切脉法一直沿用至今。在三焦和命门的论述上,为后世研究三焦及创立命门学说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本书在学术上与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内经》并重,有“内难”之称。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20: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