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雕版印刷术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雕版印刷术又称“整版印刷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印刷术。始于中国唐代。所用版材一般是梨木。先把木料刨成适用的厚度,裁成普通线装书两页大小的幅面,板面上抹上一层浆糊,使板面光滑柔软。把誊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的字稿,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字刻出来,成为一块“印版”。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刷墨,把纸张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 雕版印刷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经行印刷的技术。7世纪起,开始在民间使用。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术始于1300年前中国的唐代。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刻印于704~751年之间的雕版陀罗尼经;现存较早的印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868年王玠为二亲敬选普施的《金刚经》,此件1卷为17张纸粘成,长488cm。每纸高为76.3cm,宽为30.5cm。早期印刷史上最大一部书为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刊的《大藏经》,22年始成书,共1076部,5048卷,13万块雕版。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是14世纪时元代中兴路用朱墨两色刊印的《金刚经注》。960~1279年的宋代为雕版印刷术的鼎盛时期。自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至1633年(明崇祯六)南京的胡正言用彩色饾版和拱花技术,印成《十竹斋书画谱》,说明中国最早采用雕版印刷图案和套色印刷技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