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雷公炮炙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雷公炮炙论

本草类著作。南朝宋雷斅撰,近人张骥辑。三卷。雷斅对药物颇有研究,尤擅长药物炮炙。约成书于五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制药学专著。详细论述中医制药学基本理论,对三百种药物炮炙加工方法作具体介绍。炮、炙、煨、炒、制、飞、伏等,为药物炮炙学发展奠定基础。原书早佚,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药性赋解》等书中。一九三二年张骥根据上述各书补辑。从编写体例,至内容层次,均力求复原书之旧,使我国早期制药学专著得以保存,为中药炮制人员重要参考文献。有一九三二年成都义生堂刊本。宋大仁《雷斅及其炮炙论》(《浙江中医杂志》1957. 8 ),白永波《雷斅与<雷公炮炙论>的研究》(《江西中医药》1981. 4)可供参考。

雷公炮炙论

中医药物炮炙学名著。又名《炮炙论》、《雷公炮炙方》。三卷。南北朝刘宋时期雷𢽾(生平不详)撰,胡洽重订。约成书于刘宋永初元年至昇明三年(420—479)。雷𢽾是南北朝刘宋时期著名药物学家、道士。宋武帝、文帝时(420—453),作过“内究守国安正公”(官名)。雷𢽾精熟药物性能、对中药的鉴别、制炼、药用部分以及修治方法等项、均有较深的研究,是我国历史上中药制药学的开创者。他总结了历代医家有关中药采集,修治加工的文献和经验,编著成《炮炙论》。
《雷公炮炙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药物炮制学专著,详细论述了中医制药学的基本理论。它载药三百种,药物炮炙法十七种,有炮、炙、煨、炒、煅、水飞、蒸、煮、破、浸等。如炮者,“置药物于火上,烟起为度也,如炮姜根之类。炙者,俱火烧也,如炙甘草之类。煨者,以药置火灰中,煨之使熟也。炒者,置药物于火上烧,令通红也,石类,介壳类多用此法。炼者,药物用火久熬也。制者药性之偏者、猛者,制之使适用也”。有水制、姜汁制、童便制、蜜制等多种制法。在每一类大法内,又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浸法,根据药用需要,可分为水浸、盐水浸、蜜水浸、浆水浸、药汁浸、米泔汁浸、酒浸、醋浸等。炙法,可分为蜜炙、酥炙、猪脂炙、黄精自然汁涂炙等。煮法,可分为水煮、盐水煮、浆水煮、甘草水煮、米泔水煮、药汁煮、乌头煮等。蒸法、可分为加水蒸、酒拌蒸、黄精汁浸后蒸、生地黄拌蒸等。雷𢽾通过实践已认识到药物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减低原有毒性,缓和药性的猛烈程度,可以改变药物的某些特性,也可防止药物变性,以利提高和保持最佳疗效,最大限度地降低毒副作用等等。此外还认识到药物通过炮炙修治,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工和贮藏。如巴豆,应敲碎后与麻油、酒同煮,然后才能研膏以供药用。这是因为巴豆是一味剧毒药品,用麻油同煮,可使其有效成分溶解于麻油中,而所含的毒性蛋白质被加热破坏,便于控制药性和剂量,减轻其毒副作用。含鞣质的药物如芍药等,不宜用铁器加工,需用竹刀刮去皮。白花蛇、乌梢蛇可用酒浸后炙;白僵蚕、白颈蚯蚓需用糯米水浸后酒炙,以达到防腐变质的目的。矿物药、贝壳类质地坚硬的药物需用煅制方法,以便粉碎后药用,有利于药效的发挥。此书中所总结的中药炮制经验,不少方法现仍为后世医家所袭用,且被证明是符合科学原理的。
《雷公炮炙论》在中药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宋元以后的医家,都将其奉为制药学的范本。后世制药专书,常以“雷公”或“炮炙”命名。原书在元代以后失传,其内容散见于各家本草。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录大部分,计有药二百四十二条,药名二百七十七个。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载录了二百五十四种药物。明李中梓曾辑有《炮炙论》一书,但错误脱漏之处颇多。明钱允治曾将《证类本草》中散见的该书内容辑编汇入李中梓的《药性解》,题名为《雷公炮制药物解》。
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川张骥(字先识,成都人)力图恢复该书的原貌,重新辑录了《雷公炮炙论》,仍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三卷,计药物一百八十余种,并加入了其他古本草书中有关炮炙的内容,书末另有附卷,再记七十余种药物的炮炙方法。现存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成都义生堂刊本。

《雷公炮炙论》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炮炙学专著。 雷𢽾著于南朝刘宋时期 (420年~479年)。 原书共3卷。记载了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炮炙方法。其中蒸分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盐水煮、甘草水煮等,炙分蜜炙、猪脂炙等,浸分盐水浸、蜜水浸、酒浸等。广泛应用辅料炮制药物,并对辅料的比例作出了规定。介绍了300余种药物的炮炙加工方法。是中国早期中药炮炙规范,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原书亡佚。清末民初四川人张骥将散见于 《本草纲目》、《雷公炮炙药性赋解》 等书中的内容重新集辑而成。辑本分原叙及上、中、下3卷,共收载药物180余种。末有附卷,另记70余种中药的炮炙方法。有1932年成都义生堂刊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