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霓虹灯下的哨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62 霓虹灯下的哨兵九场话剧,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1963年发表于《剧本》2月号。该剧以南京路上好八连英雄事迹为题材,反映了全国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守卫上海南京路,坚持发扬革命传统,打退资产阶级“香风”进攻的复杂斗争生活。在戏剧冲突上,该剧摆脱了描写部队生活的作品只限于表现营房、战场之类的陈习,颇具匠心地把部队战士之间的思想冲突,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展开,使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与战士之间的思想斗争交织在一起。戏剧的基本冲突是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围绕这个基本冲突,通过上海南京路这一生活角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复杂斗争,揭示了革命胜利后,革命者仍需发扬革命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的深刻主题。该剧成功地塑造了路华、鲁大成、陈喜、春妮、赵大大、洪满堂等一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戏剧性强,引人入胜。 《霓虹灯下的哨兵》作者沈西蒙、漠雁、吕兴臣。剧本创作于1962年。同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 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沈西蒙(执笔)、漠雁、吕兴臣作。初稿完成于1961年,1963年发表。写解放初期,解放军某连队奉命在上海南京路执勤,与潜藏的阶级敌人以及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在选材和构思上都有较大突破。 《霓虹灯下的哨兵》九场话剧。沈西蒙、漠雁、吕兴臣合著,沈西蒙执笔。剧本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先进事迹为素材,写上海解放初期一支英雄连队进入南京路,开始了新时代的崭新的战斗任务。从此,战士们面前已经由公开的拿枪的敌人,变成了经过伪装的特务老开、流氓阿飞以及灯红酒绿中的习习香风。对这一形势,指战员们一时精神准备不足。随着复杂多变的戏剧冲突的展开,通过对排长陈喜,新兵童阿男的教育,以及破获敌特案件等情节,表现了人民军队“拒腐蚀,永不沾”的深刻主题。全剧构思新颖,展现的生活场景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写于1963年。 《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集体创作。作于1962年,发表于《剧本》1962年第2期。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描写解放初期,南京路上好八连反腐蚀、反诱惑的故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