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露lu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热降温(0℃以上),使附近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而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凝结的小水滴。晴朗、无风或微风夜晚既是辐射冷却的气象条件,也是露生成的有利天气。谚语有“露水起晴天”。产生露的水汽大多来自空气中,但在空气比较干燥、乱流很弱的夜间,土壤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遇冷后也可在地面物体或植株叶面上凝结成露。露在夏、秋季生成较多。 露lu空气中的水汽在较冷的物体表面或地面上凝结成的水珠。它多发生在晴朗无风夜间或清晨的户外。出现露是由于白天从阳光中吸了热的地面或物体表面(例如石块或植物叶子的表面)天黑后放散热量而冷却(温度一般在0℃以上),周围的空气又是温暖、潮湿而平静的,空气对物体的温度而言,相对湿度达到了1,水蒸汽达到饱和,于是水汽就在树叶、青草、石块等物体表面上凝结成细小的水珠。露的成因在1814年才被人们弄清。露的出现就好象在温暖、潮湿房间的冷玻璃窗上会发生水汽的凝结一样。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玻璃瓶表面上会很快凝结一层水珠,也属于同样的现象。露水在少雨地区和干旱时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当温度降至0℃以下时,由露水冻结而成的冰珠称为冻露。 露lu指夏、秋季早晨在树叶和草叶等处凝结的水珠。当空气比较潮湿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物体,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在物体的表面,这就是露。露虽然可对保持湿度有一定作用,但也会给人们带来一些麻烦。比如早晨在树丛里、草地上走路会被露水弄湿衣服和鞋,一些物品也会被露水弄湿而受潮。 露Lu凝结在地表面或地物表面的小水滴。露多见于晴朗无风夜间。它是由于地面或地物表面辐射冷却迅速降温,当空中水汽达到饱和而气温仍在0℃以上时凝结成的水滴。露的水量很少,温带地区夜间露水量约0.1—0.3毫米,一年总计可达10—15毫米;热带地区约1毫米左右,多露夜可凝3毫米。露水量虽然不多,而对植物生长很有利,尤其在干旱地区和干热季节,夜间露水有维持植物生命的作用。 露水汽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水珠。常见于无风夜间或清晨。露的水量虽少,但在干旱季节和少雨地区,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露地表面或地表物散热降温未到0℃,附近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而在其上凝结成水滴。如果露珠在温度降到0℃以下被冻成冰则称为冻露。中纬度地区露量约为0.1~0.3 mm,年总量10~50 mm,一般春多于秋。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有压石增露的抗旱办法。20世纪60年代及以前,西双版纳还有“飞露”,露量1年可达70~80 mm。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