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青衣qīngyī❶帝王、后妃及诸臣百官东郊春祭等时节穿的礼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苍王。”汉郑玄注:“皆所以顺时气也。”《晋书·礼志上》:“取列侯妻六人为蚕母。蚕将生,择吉日,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騩马。”《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通典》卷六一:“后周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祀昊天上帝则苍衣,五方上帝,各随方色。朝日用青衣,祭皇地祇用黄衣。” 青衣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生员降级处分的一个等级。明代规定,由提学官上任之后,要轮流对管内府、州、县学在校生员进行一次黜陟考试,称为“岁考”。岁考之后,提学官根据考试成绩将生员分为六等,凡成绩列为第五等的附学生员则降为青衣。因府、州、县学生员规定服蓝衫,岁考第五等附生则令著青衫,故称“青衣”。清承明制,岁考第五等的附生亦降为青衣。青衣不许参加科考、录遗,送乡试为对读,事毕准复入学附读。青衣于下次岁考如列前三等,便可分别升补为廪生、增生、附生;考为四等者扑责受罚;如再考仍列五等,则降为发社,即由县学降入乡社学;至于再考为第六等者则黜为民。道光(1821~1850年)以后稍宽,岁考仅列一、二、三等,列四等者甚少,五、六等者罕见。因此,青衣、发社名目实废。参见 “岁考”条。 青衣旧时对婢女之别称。古代地位低下者穿青色的服装,而婢女亦多穿青衣,故以“青衣”作为对婢女之代称。蔡邕有《青衣赋》。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青衣见“正旦”条。 青衣科举称谓。明清时对生员降级处分的名目。岁考生员行六等黜陟法,即将生员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名列第五等者降级,其中附生降为青衣,即脱掉襕衫,著一般青色衣服,谓之青生,以示贱之。且不许参加科考及录遗。清道光以后,学校考试松弛,青衣名目渐废。参见“六等黜陟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