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衣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青衣qīngyī

❶帝王、后妃及诸臣百官东郊春祭等时节穿的礼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苍王。”汉郑玄注:“皆所以顺时气也。”《晋书·礼志上》:“取列侯妻六人为蚕母。蚕将生,择吉日,皇后著十二笄步摇,依汉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画云母安车,驾六騩马。”《隋书·礼仪志七》:“(皇后)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通典》卷六一:“后周设司服之官,掌皇帝十二服。祀昊天上帝则苍衣,五方上帝,各随方色。朝日用青衣,祭皇地祇用黄衣。”
❷青色或黑色的衣服。汉以后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穿。后亦成婢女之别称。《艺文类聚》卷三五:“充庭盈阶……停停沟侧。皦皦青衣,我思远逝。”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六:“(辛道度)游学至雍州城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度诣门下求飧。”《梁书·侯景传》:“后景果乘白马,兵皆青衣。”唐刘禹锡《和乐天诮失婢榜者》诗:“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明李昌祺《剪灯余话·贾云华还魂记》:“俄而二青衣导生至重堂郎东阶。”《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李元)正观玩间,忽见一青衣小童,进前作揖。”
❸低级官吏的公服,唐宋时规定为八、九品官所服。明代五品至七品官的公服亦为青色。《新唐书·车服志》:“六品、七品绿衣;八品、九品青衣。”《宋史·舆服志五》:“公服……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四:“比来闻朝士得谴斥削者,皆小帽青衣,虽日贬损思咎之意,恐未妥。此盖舆皂之服。”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其仆隶、乐户,止服青衣,领无白护,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❹明代监生之服。《续文献通考》卷九三:“洪熙中,帝问衣蓝者何人?左右以监生对。帝曰:‘著青衣较好。’乃易青圆领。”
❺传说中的仙女之服。题汉班固《汉武帝内传》:“从官文武千余人,皆女子,年同十八九许,形容明逸,多服青衣,光彩耀目,真灵官也。”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运象篇一》:“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
❻戏曲服装。传统戏曲中有“青衣”行当,即因剧中女性常穿青色(黑色)褶子而得名。

青衣

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生员降级处分的一个等级。明代规定,由提学官上任之后,要轮流对管内府、州、县学在校生员进行一次黜陟考试,称为“岁考”。岁考之后,提学官根据考试成绩将生员分为六等,凡成绩列为第五等的附学生员则降为青衣。因府、州、县学生员规定服蓝衫,岁考第五等附生则令著青衫,故称“青衣”。清承明制,岁考第五等的附生亦降为青衣。青衣不许参加科考、录遗,送乡试为对读,事毕准复入学附读。青衣于下次岁考如列前三等,便可分别升补为廪生、增生、附生;考为四等者扑责受罚;如再考仍列五等,则降为发社,即由县学降入乡社学;至于再考为第六等者则黜为民。道光(1821~1850年)以后稍宽,岁考仅列一、二、三等,列四等者甚少,五、六等者罕见。因此,青衣、发社名目实废。参见 “岁考”条。


青衣

旧时对婢女之别称。古代地位低下者穿青色的服装,而婢女亦多穿青衣,故以“青衣”作为对婢女之代称。蔡邕有《青衣赋》。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

青衣

见“正旦”条。

青衣

科举称谓。明清时对生员降级处分的名目。岁考生员行六等黜陟法,即将生员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名列第五等者降级,其中附生降为青衣,即脱掉襕衫,著一般青色衣服,谓之青生,以示贱之。且不许参加科考及录遗。清道光以后,学校考试松弛,青衣名目渐废。参见“六等黜陟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