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铜器铭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86 青铜器铭文即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都是铸成(战国时代的铭文多刻成),内容多记载祭典、训诰、征伐功绩、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等。商代铭文较简短,西周以后有长篇铭文,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为现存最长的铭文,计32行,497字。铭文字体,商代近似甲骨文,西周前期风格雄健,中后期趋向规整。春秋战国时期字体多样化,出现鸟篆等艺术字体,列国文字各异,至秦代始归统一。青铜器铭文也是研究当时汉字发展的珍贵资料。 青铜器铭文铸造或契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金文”。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后母戊(又称司母戊)大鼎,就是最著名的青铜器代表作。它通高133 cm,横长110 cm,宽78 cm,足高46 cm,壁厚6 cm,重达875 kg,是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青铜器分为礼器、生活用具及生产工具、兵器3类。已出土的商、周有铭文的铜器5000多件,铭文包括单字约3500个,已能辨识的字约2000个。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