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静静的顿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静静的顿河》Jingjingdedunhe当代最著名的俄罗斯作家之一肖洛霍夫(1905—1984)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反映了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夕到1922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结束这个俄国历史新旧交替时期中的重大事件和顿河地区哥萨克人的生活、斗争,着力抒写哥萨克在历史大动荡、大转折时刻所经历的曲折道路,描摹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其各个阶层的变化。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个热爱劳动、热爱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中农,在他身上既有着粗犷、勇武的哥萨克的特点,又有着注重实际利益、狭隘偏见、在政治上左右摇摆的农民的个性。在革命战争中,从一个营垒投入另一个营垒,反复寻找所谓正确出路。他处在历史事件的急流当中,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不论是布尔什维克、革命哥萨克、还是白军军官、反动将领,都发生了冲突,在人生的歧路上徘徊,乃至沦落为匪,最后怀着痛苦绝望的心情回到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家乡。作家揭露了长期统治着顿河哥萨克的反动、腐朽的旧制度与旧势力,并表现其必然灭亡,同时又刻画了哥萨克人独具的率真、剽悍、富有生命活力的性格。在描绘顿河地区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他一方面歌颂了布尔什维克和革命哥萨克的高尚品质,一方面也深刻表现了革命队伍中过火行为和政策错误引起的严重后果,表明了作家在揭示现实生活矛盾时非凡的胆识。全书四部八卷,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于194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1965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以表彰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小说自问世以来,围绕着作品的思想倾向、对主人公的理解,有过不少争论,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它已被译成世界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畅销全球。 《静静的顿河》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史诗性长篇小说。 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肖洛霍夫作。写于1926年至1939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夕到1922年苏联国内革命战争结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哥萨克中农葛里高里·麦列霍夫的悲剧命运,反映了顿河地区哥萨克社会的变化、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反革命暴乱的平定以及在生活的矛盾和冲突中显示出新世界诞生的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小说场面宏伟,结构庞大,气势雄浑,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相互衬托,众多的人物及其命运在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 《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苏联萧洛霍夫著。描写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的动荡生活。主人公葛利高里出身中农,勤劳勇敢,执着于自由和爱情。虽被迫与富农女儿结婚,却一直爱着邻村人的妻子阿克西妮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征入伍,英勇杀敌,获军功勋章,升任排长。十月革命后先参加红军,累升至团长,但由于顿河区复杂的斗争形势和哥萨克中农的动摇,在反革命势力煽动的暴乱中又倒向白匪军,充任师长,杀死了许多红军官兵。战争间隙中带着阿克西妮亚企图逃亡国外,失败后返回家乡。此时全家人除妹妹之外都已先后死于战乱。他本欲向当地政府自首,却担心被捕镇压,又加入流窜的白匪残部,在窜逃中阿克西妮亚被毙命。内战结束后走投无路,这才在大赦前回村自首。全书通过葛利高里的曲折经历及其复杂性格的刻画,以庞大的形象体系和史诗性规模,深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前后顿河地区的重大事件和阶级斗争,展示了哥萨克农民的思想、习俗、生活道路和历史命运,揭示出作者所说的“人的魅力”。小说结构宏伟,气势雄浑,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顿河区的地方色彩。有中译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