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非正式群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非正式群体fei zhengshi qunti与正式群体相对。以群体内各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划分的群体类型。非正式群体,是在心理动机上的方向一致——同情、观点接近、兴趣爱好相同、信念一致、承认权威和个别威望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又称自然群体,常称“小团体”。它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无定员编制,无条文规定,无法定地位。人际关系以个人间的好感为基础,无固定形式。存在于正式群体当中的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二者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当二者的取向一致时,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相互谅解和友好合作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巩固,反之,就会使正式群体陷入瓦解的境地。 非正式群体成员以心理、感情关系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特征是结构缺乏稳定性,目标职责不固定,自发形成的规范,对成员约束力较大。 非正式群体一种自然结合的、无固定组织结构的小社会群体,如旅游团、朋友圈子等。这种群体的主要特点是: (1) 它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态度和志趣,彼此吸引和相互信任而自发形成的,故又称为志趣群体。(2) 它是在个人的基础上组成的,是个人倡议的结果。群体成员接触带个人性质,接触较为深入、重要。(3) 群体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没有领导与规章制度,也无正式确定的结合目标,但有各种约定结成的规范控制着成员的相互行为。(4) 成员间的社会背景和地位相似,如同乡,同学,同事,同职业者,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和认同感。非正式群体能够满足个体在工作之外的许多心理的及社会的需求,及时解决个人遇到的某些困难,因而受到了社会学家们的重视。美国社会学家梅奥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对霍桑工厂工人中这种非正式的小群体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个人劳动受小群体人际关系的影响。在共同劳动中产生的人际关系总和构成“关系模式”,它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正确”行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