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面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面衣miànyī❶也称“面帘”“面帽”。用以遮蔽脸面的巾,通常为远行者或妇女所服,以御风寒。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西北少数民族惯于骑马,风沙又大,面衣是用来遮挡风沙的。隋唐前男女皆用,五代以后,多用于妇女。题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一:“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册,谨上襚三十五条,以陈踊跃之心:金华紫轮帽、金花紫罗面衣。”《晋书·惠帝纪》:“行次新安,寒甚,帝堕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帝嘉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三:“遭丧妇人有面衣,期以下妇人著帼,不著面衣。”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帷帽》:“又有面衣,前后全用紫罗为幅,下垂,杂他色为四带垂于背,为女子远行乘马之用。亦曰面帽。”刘辰翁《烛影摇红》词:“惊沙马上面帘轻,谁贵毡庐主?”明郑瑄《昨非庵日纂》:“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二鼻孔黑如烟囱。”又《识全》:“鞑靼……加皂罗为面帘,仍以帕子幂口障沙尘。”清郝懿行《证俗文》卷二:“面衣,疑即今俗所谓袱子也。” 面衣古代妇女面饰之一。又称“面帘”。传自西北少数民族,后为汉族妇女所效。北方因风沙大,风起尘飞易不利于口、眼、鼻,于是常着面衣以障沙尘(《昨非庵日纂》)。又一说为越王勾践以离间计让吴王夫差杀掉忠臣伍子胥,并兵发吴国灭之。夫差临死因无颜见伍子胥于地下,用帛蒙面而死,遂有面衣问世。用时以纱连在帽前,远行骑马常服。与隋代的幂䍠,唐代的帷帽相类似,皆有防止他人窥见容貌的功能。 面衣又称“面帘”,它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西北少数民族惯于骑马,风沙又大,面衣是用来遮挡风沙的。面衣款式中以羃最长,自面部直垂至膝,面衣多以薄而透明的罗制作。其透明度在似见非见之间,欲看东西时可用手撩开。我国古代妇女出门时,必蔽其面,当时除面衣、羃外,还有头巾、盖头、帷帽等遮挡面部的饰物,其材料还有半透明的纱绢,使外人不得看见面容。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配戴帷帽的妇女形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