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革命文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革命文学20世纪20年代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1923年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等首先提出。1926年郭沫若、蒋光慈等再次提出。1928年正式倡导,并展开广泛讨论。促进了革命文学的发展,为“左联”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革命文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文学家提出的一种口号。1923年到1926年之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等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提出了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文学为民主革命服务。1926年郭沫若发表了 《革命文学》一文,提出革命文学就是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文学。” 1928年初,创造社和太阳社的郭沫若、成仿吾、蒋光慈等又分别发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关于革命文学》 等文,正式倡举革命文学,以摆脱资产阶级思想的羁绊,自觉地把无产阶级的文学活动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这一口号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但在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就其中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通过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文艺界对革命文学的注意,为后来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论争也存在严重不足。由于创造社、太阳社成员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极其错误地把鲁迅当做主要批判对象,并且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实际和文艺问题过程中产生一些偏颇。 革命文学20年代无产阶级的文学主张。由早期共产党人如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泽民等于1923年提出。他们在《新青年》、《中国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的文章中,要求作家投身实际斗争,获得革命感情,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激发国民精神、为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运动服务的文学作品。1924年开始出现专门提倡革命文学的社团,如上海的“春雷社”、杭州的“悟悟社”等。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造社等社团也积极鼓吹革命文学,并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直接反映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如蒋光慈的诗歌《哀中国》和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它为1928年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奠定了基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