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靳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靳辅1633—1692字紫垣,清初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顺治九年(1652),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馆编修,改内阁中书,迁兵部员外郎。康熙初平,迁内阁学士。十年(1671),授安徽巡抚。十六年,授河道总督,奉命治理黄河水患。以通漕运。至二十年,水患未治,上疏请罪,部议夺官,命戴罪督修。二十二年十二月,复官。二十七年(1688),被劾治河不力、与明珠等结党,夺官。次年,康熙南巡见其治河有功,即令复官。其后,多次主持治河工程。三十一年,重授河道总督。卒,赐祭葬,谥文襄,后入祀江苏山阳(今淮安)先贤祠。四十六平,追赠太子太保,雍正五年(1727)追加工部尚书。后入北京贤良祠。著有《靳文襄奏议》8卷,《治河奏绩书》4卷(收入《四库全书》),另有《治河方略》凡10卷。 靳辅中国清代著名治河大臣。清天聪七年(1633)生,康熙三十年(1692)十一月卒于淮安。康熙年间长期担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等。主张统一治理,先疏下游,后浚上游,堵塞所有决口,坚筑两岸堤防,增建减水坝泄洪等。著有《治河方略》及《靳文襄公奏疏》等。 靳辅1633~1692清代治河大臣。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今辽宁辽阳)人。曾任安徽巡抚等职。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长期担任河道总督,在幕友陈潢的大力协助下,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时苏北地区黄、淮、运河决口百余处,海口淤塞,运河断航。靳辅当此危难之时,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出任河道总督。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将黄、运、淮作为一整体,进行综合治理的主张。并制定和实行了先疏下游、后浚上游、堵塞所有决口、坚筑两岸堤防、修建闸坝分洪、修守险工等措施,使黄河重归故道,黄河、运河出现了几十年的较稳定局面。他在治河实践中继承了潘季驯束水攻沙的主张,但又认识到利用淮河冲刷黄河泥沙的作用,开修中运河可使黄运分开,并提倡疏浚海口,这些都是对前人治河思想的发展。靳辅的治河专著《治河方略》详细记述了他的治河主张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靳辅1633—1692清代水利官员。字紫垣,辽阳(今属辽宁省)人。顺治中由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康熙初年,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水患,决口百余处。康熙十六年,安徽巡抚靳辅受命为河道总督,并有特权,自山东、河南巡抚以下,均听其调度。他继承和运用了前人“束水攻沙”的经验,又得幕僚陈潢襄助,塞住决口,筑建堤坝,使河水复归旧道。在修筑护堤工程中,运用了减水坝,以备汛期排洪;并在临水面堤外修坦坡,以消减水流冲击。又在宿迁清江(今江苏淮阴)开河,确保漕运畅通。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罢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任河道总督。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著有《靳文襄公奏疏》《治河方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