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韩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9 韩愈唐代文学家、教育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国子祭酒等职。一生重视功名利禄,但又不为功名所羁,敢于直言谏上,不断奋斗。其教育思想、教学活动与反佛兴儒及古文运动相联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忠君、清政、兼礼法、重传统的人才。主张性三品说,而性的上、中、下三品是与生俱生的。他认为师与道密不可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对教师任务的第一次完整阐述。他强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在学习方法上,要求“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所著《师说》、《进学解》对教育的论述,至今仍不失其生命力。 058 韩愈认为天、地、人是有意志的主宰:“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宣扬人与神相通:“神之所依者惟人,人之所事者惟神!”反对佛、道,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勒令僧众还俗,焚毁佛教经卷,没收寺院庙产。在人性论方面,主张“性也者,与生俱生也。”认为性与情皆有三品。性的内容就是仁、礼、信、义、智。性有上、中、下三品: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情是性接触外物时的表现: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情的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它也有上、中、下三品。认为“道统”就是儒家仁义道德的传统思想,“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指出“孔孟之道”应从尧、舜算起。“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之贤不及孟子”,“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在学习方面,提出“德”与“艺”两项内容。强调修德时不要 “以众人待其身,以圣人望于人”。反对空谈道德,要求学有实用、能办事的才力,“凡适于用之谓才,堪其事之谓力。”认为圣人安排创始历史,“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099 韩愈在伦理道德方面,恢复了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从“先王之道”出发,把仁义道德并提“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把“道”说成是推行仁义之道,把“德”说成是依据仁义所进行的自我修养,并且把“仁义”与“礼乐刑政”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教”是“道”的体现,“礼乐刑政”是“仁义”的体现。正是基于仁义道德之说是“先王之道”,提出了一个由 “先王”相互传授的“道统”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这种思想完备于宋明理学的道统说的确立,开创了宋明理学的先河。在人性论上,提出了性情三品说,性指仁、义、礼、智、信,性分三品,上品的性是善的,下品的性是恶的,中品的性是可善可恶的,上品与下品的性都是生而“不移”的。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情分三品,上品的情“动而处其中”,是合乎道德原则的;中品的情“有所恶,有所亡”,即有过有不及;下品的情“亡与甚情而行者也”,不顾道德原则纵情而为。其思想为宋明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070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郡望为昌黎,每自称昌黎韩愈,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先后任宣武及武宁节度使判官。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贬阳山令。宪宗时,累官至太子右庶子,随宰相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佛骨事,贬潮州刺史,移袁州。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谥文,世又称韩文公。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多有建树,而主要是文学。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提倡古文,同柳宗元一起领导了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其散文主要是论说文,在文学史上占有主要地位。名篇如《师说》、《杂说》、《原道》等,议论生风,纵横开阖,颇具艺术成就。诗歌别开生面,以奇崛宏伟取胜,具有一种壮丽瑰奇之美,刻意避熟求生,以文为诗,以押险韵、用奇字为工,往往工力有余,而韵味不足,但也有些诗写得清丽洒脱。今人有《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韩愈768—824Han Yu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3岁丧父,养于兄嫂,自幼刻苦好学,遍览群书,希望以此跻身上流社会,但仕途极为坎坷,多次应举不第,穷苦不堪,靠权贵的施舍过活。后终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却仍未谋得一官半职,只好含恨离京,在汴州节度使处作幕僚,后又任过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上疏论天旱人饥状,触怒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即位,迁为国子博士,力主讨伐叛乱藩镇,并参予了平定淮西的战事,因功提升为刑部侍郎。正值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一生反对佛老,遂上疏力谏,触怒宪宗,几乎被杀,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又称韩文公。他是中唐时期在思想、政治和文学上都极为显赫的人物。在思想上,他以孔孟传人自诩,不遗余力地鼓吹儒学,排斥佛老异端思想;政治上坚决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在文学上,他是唐文坛的首领,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有突出的成就。从散文方面说,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统帅,为文主张文道相济,用“文”为宣传孔孟道统服务,而反对六朝以来骈体文那种只求华美、不顾内容的虚浮文风。他的散文中有一部分就是这种“明道”之作。如“五原”、《谏佛骨表》等。同时,由于韩愈仕途多难,总是怀才不遇,因此他又主张“不平则鸣”,用文章来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为社会的黑暗和自己的遭遇而鸣不平。他写了很多这类文章,著名的有《师说》、《送孟东野序》、《三上宰相书》、《柳子厚墓志铭》、《蓝田县丞厅壁记》等,它们大多是韩愈积郁心中的块垒不能自己的愤怒宣泻,写得气盛言宜,势不可挡。韩愈还有一些带有纯文学色彩的散文,如《毛颖传》、《进学解》、《送穷文》、《石鼎联句诗序》、《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等,它们的载道色彩不那么浓厚,而且将不平之气以诙谐之语出之,在文字游戏中获得解脱和快感。写得别有特色。韩愈的散文继承了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传统,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奇谲,或严正,无施不可,正如宋代文学家苏洵形容的:“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他的散文创作,推动了一大批古文家进行散文创作,使六朝文风遭到致命打击。韩愈是语言大师,创造出一种在口语基础上的书面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许多成语至今广为流传。从诗歌方面说,韩愈是中唐苦吟诗派的首领,作诗力避平俗,形成奇特雄伟、光怪陆离的诗歌风格,如《陆浑山头和皇甫湜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南山诗》等,奇谲险怪,出人意表,别具特色。韩愈为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主要表现为:❶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写入诗中,使诗的形式散文化,典型的作品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因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是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三岁丧亲,由伯兄抚养。自动刻苦攻读,博览经史百家之书,25岁中进士,先后做过县令、刺史,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思想上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提倡散体。重视教育工作,做四门博士时,请求恢复国子监生徒;做国子博士时,作“师说”、《进学记》;做国子祭酒时,奏请儒生为学官,主张每天都会讲,整顿国学。他对地方教育也很重视,曾作《子产不毁多学颂》,在任潮州刺史时,曾拿出自己薪俸兴办州学。他热心奖掖后进,几经他指教过的都称为“韩门弟子”。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恢复儒家传统的仁义之道、“先王之道”、“圣人之道”、“学所以为道”。他讲的“道”,就是“三纲五常”,特别是“仁”和“义”。他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一是仁义道德等儒家伦理,二是诵习儒家经典《诗》、《书》、《易》、《春秋》,三是学习和谨守礼乐刑政。韩愈把教育的作用和性三品说联系在一起。认为“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性”,仁义礼智性五常是本性所固有的,是天生的。人除了性还有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是“接于物而生也”。教育的作用就是去掉情欲,使天性得到发展。“性”和“情”都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可受教育,“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品之人“可导而上下”,只有下品的人不能接受教育,只能用刑罚制之。可见,尽管他重视教育,但教育的作用受到很大局限。韩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和见解。他认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要求学生在勤和思上下功夫,要“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夜以继日,勤奋学习,长年不懈。他主张学习要在博的基础上求精。要遵循“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娟”的原则,要博学与精约结合。他象先秦儒者一样,重视因材施教,主张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注意生动活泼。他主张教学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讲出关键之处,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于重要内容都要细读,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沉浸郁,含英咀华”。他主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以古人为师,要学习古人文章中的思想、方法,不应拘泥于章句之辞。他主张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鼓励创造性人才,“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他对如何识别人才,发挥人的才智和培养人才的思想,有极深的体会,认为世上不是没有人才,关键在于有无高明的人去发现,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关于教师问题的精辟见解,集中反映在他的《师说》一文中。 韩愈768—824Hanyu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故又被称为韩昌黎。贞元(785—805)年间考取进士,做过多年唐王朝的官员,曾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的活动,几乎丧命,贬到潮州。后官至吏部侍郎。他从国家前途考虑,从维护统一集权出发,反对藩镇割据,反对佛教,维护儒家传统思想,欲建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在《原道》、《原性》等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对当时和以后都很有影响。他反对齐梁以来形式僵化的骈体文,提倡秦汉时期的散体古文,不仅主张文体上的改革还主张“文以载道”,文章内容上要有思想性。其散文语言简练,逻辑性强,富有战斗精神,又很注重艺术技巧,是后人公认的古文运动创始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哲学思想上,他在《原性》中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在《师说》中又认为人不是“生而知之”。著有《韩昌黎先生集》40卷。 韩愈768—824HanyuYanzhitui唐代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孟县西)人。世称“韩昌黎”。自幼承袭家学,刻苦学儒。贞元八年(792年) 中进士, 先后任潮州观察推官、武宁节度推官、四门博士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年),因关中旱饥,上疏论宫市之害, 请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元和十五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 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奉召回京,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卒谥文,称韩文公。著有 《韩昌黎集》。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国家统一。思想上尊儒排佛、抵制异端,力求重振儒学,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为与佛教的“袒统说”相对抗,从天命论和圣人史观出发,提出了神秘的 “道统”说,杜撰出一套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孔孟的道统传授谱系,并把自己打扮成承接于孔孟心传的“道统”传人,创立了一种先王式的儒家新宗教。“道统”之道,即儒家的仁义道德,宣扬 “道统说”的目的, 旨在于拯天下受佛,道之溺,把人们从虚无缥缈的天国那里召回到君臣、父子的世俗人间,服膺儒道,安于封建的等级制度。提出 “性三品说”,把人性划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性天生为善,下品的人性天生为恶,两者都不可改变,中品混, 可上可下,可以改变。仁、礼、信、义、智乃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人五种皆备,中品人杂而不纯,下品人偶尔有一点善的因素,但整体上背逆善性。认为学习和教育对中品人极重要。上品人经过学习和教育,其善性可更加发扬光大,对下品人也需要用教化改善其 “恶性”,但难以奏效时,必济之以刑威。提出学校教育的宗旨在于 “明先王之教”, 即指仁义道德。“仁”为博爱, “义”是从 “仁”心产生的适当的行为,“道”就是沿着仁义的理想和目标前进,“德”就是心安理得地帮助和安慰他人。强调要诵习古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指导人生。倡导古文运动,主张用质朴实用的秦汉散文代替绮靡浮华的六朝骈文, 用古文宗经明道、达到尊儒排佛、尊王攘夷的目的。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开宋明理学先河的重要地位。 韩愈768—824Hanyu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祖籍昌黎,又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郑氏扶养成人。25岁中进士,先后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曾因上书 《论天旱人饥状》触怒朝廷被贬阳山令。元和十二年随宰相裴度平淮西叛乱有功,升刑部侍郎。后又因上书 《论佛骨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世称 “韩吏部”。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哲学上维护儒家正统思想,自称为道统传人。阐扬修齐治平思想,指斥佛、道。信天命之说,肯定鬼神存在。提出“性情三品说”,并断言历史由圣人创造。参见“文学”中的“韩愈”。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任袁州刺史时,使730名奴婢获得人身自由,并奏请皇帝责令各地依法禁止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认为圣人制定“礼乐刑政”,是以“德礼为先”,以仁义治心,使人们“顺而祥”、“和而平”;民不安份守法则用刑治之;处理复仇案件应酌情论处,“礼刑两不失”;认为人情有三品,有“下品之情”者不可教化,“畏威而寡罪”。参见“文学”中的“韩愈”。 韩愈768—824中国唐代教育家。崇儒卫道,重视教育事业,做过四门博士和国子祭酒。作《师说》、《进学解》,提出不少教育主张。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圣人无常师”。教诲学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读书要“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要求读书人有“焚膏油以继晷,常兀兀以穷年”的精神。参见“文学”中的“韩愈”。 韩愈768—842约767—约830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贞元进士,几度作节度使下属官,后官至监察御史。宪宗朝,随裴度平吴元济,官刑部侍郎。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后世称“韩文公”。他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开宋明理学先声。坚决反对佛、道二教,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强调文以载道;又主张“物不得其平则鸣”;力主务去陈言,要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对当时和后世均产生过重大影响。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辟,逻辑性强,感情充沛。被尊为“唐宗八大家”之首。又善诗,虽有“奇崛险僻”与“以文入诗”之病,但独辟蹊径,另树旗帜,颇富独创性。有《昌黎先生集》。参见“教育”中的“韩愈”。 韩愈唐代伦理思想家。提出关于人性的性情三品说,认为人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性发为上品的情,中品的性发为中品的情,下品的性发为下品的情,因此,性情皆有三品。人性的上下品不可变换,教育可使上品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原性》)参见“性情三品说”和“哲学”中的“韩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成人。贞元八年(792)及进士第。历任国子博士、监察御史、河南令、职方员外郎等职。随宰相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后因上《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长庆元年(821)召回长安。官终吏部侍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思想上尊尚儒学,排斥佛老;文学上,集前人之大成,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主张文道合一,文从字顺,与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其散文题材广泛,感情充沛,气势雄健,句式灵活多变,语言简练,准确而又鲜明生动,富于创造性。抒情、说理、叙事、记人皆所擅长。代表作有《师说》、《送孟东野序》、《张中丞传后叙》等。对宋代及明清散文家影响颇大。其诗多抒写个人失意的心情,对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民族疾苦也有广泛真实的反映。艺术上以奇崛雄健为主要特色,想象丰富,气势雄伟,追求奇特的形象,多运用散文语言,句法以铺张排比的手段,并以议论入诗,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从正反两方面对宋诗都有巨大影响。如《南山》、《八月十五赠张功曹》、《山石》等。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其先世曾居昌黎,故自称郡望昌黎人,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山阳令。永贞二年(805年)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曾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在伦理思想上尊崇儒学,排斥佛、道,强调儒家的“道统”,以对抗佛教的“祖统”。认为“道统”就是儒家仁义道德的传统伦理,“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原道》)。强调“道”和“德”离不开“仁”和“义”,并阐扬了《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斥佛老弃仁义,尚虚无,不要天下国家,毁灭伦理纲常。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情三品说,认为“与生俱生”的人性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还提出“接于物而生”的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与性相对应,亦分为三品,主张控制情欲,使之“动而处其中”(同上)。注重道德教育,对民要“喻以圣德”(《论淮西事宜状》),导以“先王之教”。在《师说》中,承认“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强调道德修养要治心有为,“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原道》)。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忠君,主张除弊抑暴、礼法兼备,但维护成法,反对当时王叔文等的政治改革。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其伦理思想对宋明理学有重要影响。著作编为《韩昌黎集》,其中《原道》、《原姓》、《原人》、《原毁》、《与孟尚书书》、《谏迎佛骨表》、《师说》、《圬者王承福传》等具有丰富的伦理思想。 《韩愈》台湾学者罗联添著。1977年3月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出版,列入“古风丛书”之六,140页。 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散文大家、诗人。韩愈的散文美学思想突出表现在对文与道关系的认识上,亦即对作品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认识上。他认为古文创作中应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送陈秀才彤序》)。认为作文传道是目的,文辞是传道的手段。韩愈之所谓“道”,指儒家道统,他极力主张写文章要宣扬儒家道统。韩愈对创作中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他把“道”的内涵局限于儒家道统,就显得狹隘与保守。在古文创作方面,他还提出许多颇有美学价值的意见。他从文章气势着眼,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著名观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所谓“气”,是指源于作者感情和肌肉、心灵的一系列运动而形成的内在节奏,经过外化,成为体现于结构和语言的抗坠、疾徐、张弛、强弱一系列的波澜起伏。这与曹丕的“文气”说涵义不同。对后世古文家的创作与理论均有很大的影响。清代桐城派刘大櫆更把“文气”和“神气”(作家的特定个性风格)结合起来。韩愈还强调作家要有自己的个性,强调创作的独创性,认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要做到“陈言”“务去”,学古人应“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是也”。虽有强调过分之处,为后人所诟病,但重视独立创造,力戒模仿因袭的创作精神是极可贵的。韩愈本人乃至唐宋古文大家能在创作上各标风韵,取得高度成就,与韩愈对审美创造的张扬是分不开的。他提出了有名的“不平则鸣”的观点,认为真正的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不会是旁观者,而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自鸣其不幸”。他的观点体现出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比司马迁“发奋著书”说更有理论高度。此外,韩愈的“文从字顺”的观点,对唐宋散文自然的风格的形成,也有着极大的关系。由韩愈所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是在复古的旗帜下所进行的革新运动,它大力矫正了六朝骈文末流那种浮靡的文风,开创了古代散文创作全新的局面。韩愈的散文美学理论与创作实绩对中唐以后的中国古代文坛影响极大。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3岁而孤,由兄嫂抚育成人,自幼备受艰辛,知读书,通六艺、百家学。25岁时中进士。贞元十九年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请免徭赋,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平淮西有功,拜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书谏迎佛骨,触怒皇帝,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卒谥文。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在他和柳宗元的倡导下,造就了一大批古文作家,一时清新流畅的新文体蔚然成风,取代了骈文数百年来在文坛的统治地位,“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语),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主张文道合一,建立儒家道统,同时革新文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他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后人建立了楷模,韩愈的散文是唐文的最高典范。他继承了秦汉古文的优良传统,而且吸收骈文长处和古今语言,使文章骈散相间,节奏铿锵,形成了完美的形式。论说文在其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或结构严整,层次分明;或构思奇特,逻辑性强。杂文讽刺幽默,形式活泼,记叙文也占很大比重,或句奇语重,大笔淋漓;或夹叙夹议,形象丰满。抒情文中的祭文,感情真挚、文笔曲折入微。总的来说,韩文气势充沛,雄奇奔放,奇偶交错,巧譬善喻,具有多样的艺术风格。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第一书》)。韩愈亦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孟县西)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负之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吏部侍郎、御史大夫等。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在思想上,他尊儒反佛,是宣布儒家的仁义道德为“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世代相传,是为“道德”。他以继承道德使之绵延万世为已任,反对佛、道二教的思想。他认为儒家思想从时间上早于佛、老,是华夏正统思想; 从思想内容上,佛、道二教的思想破坏封建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是封建秩序的破坏因素,应予以摒斥。提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是乎已天待于外之谓然。”强调“道”和“德”离不开“仁”和“义”,阐扬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驳斥佛道二家以“清静寂灭”为“道”和“德”的内容,离开“仁”和“义”讲“道”和“德”,弃天下国家于不顾,毁灭了伦理纲常。他持天命论认为“责与贱、祸与福存乎天”,“人生由命非由他。”但又有“未知乎天竟如何,命竟如何,由乎人哉,不由乎人哉”的疑问。在人性论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论。认为“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接触外界而产生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由于不同的人各自具有的五德参差不齐,所以人性有三品,上品者善,中品者可善可恶,下品者恶。人的七情也分为三品,与性三品相对应,他主张人应控制情欲,使之适“中”,即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在教育思想上,他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主张“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并精辟地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西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提倡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其文体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力求创造一种融汇古人词汇语法而又能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文学语言,并要求这种文学语言自由流畅,直言散行。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气势雄健、独具风格的优秀散文,形成了一种富于逻辑性和规范性的文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作编为《昌黎先生集》。 韩愈韩愈(768—824),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居昌黎,也称昌黎先生。三年刻苦攻读,博览经史百家之书,25岁中进士。先后做县令、刺史等地方官,以及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为人刚正忠义,曾几次废黜下迁。公元819年,曾因谏佛骨事几乎被杀,后贬为潮州刺史。一任四门博士,二任国子博士。 韩愈韩愈 (768—824),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位列其首,苏轼誉他 “文起八代之衰。” 这表明,韩愈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独特的贡献。韩愈,字退之,河阳 (今河南孟县) 人。幼年父母双亡,靠兄嫂养育。家庭中的不幸,鞭策他刻苦学习,每天攻读几千字。由于没有门第的资荫,又无权贵的引荐,三次应举落榜。贞元八年(792),幸逢贤臣陆贽主考,韩愈才中进士。但博学究词科考试又三次不中。得官以后,敢于直言切谏,关心民生疾苦,但因上疏极论宫市之弊,请缓征京畿灾民租税,后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两度遭贬甚至险些被处死。官至吏部侍郎。韩愈生活道路坎坷,仕途进展也很艰难,但在文学事业上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诗歌内容相当广泛,有表露对人民的同情,有斥责佛老的虚妄,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在艺术表现上,虽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但有时还是写得很形象生动的。《山石》、《渴衡岳庙遂缩岳寺题门幡》、《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便是显例。他的诗,一般都有骨力,有气派,有独创性,在中唐诗坛上别具一格。韩愈对文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倡并领导了当时的 “古文运动”。六朝以来,士族文人崇尚 “骈辞俪句”,一味追求声韵的完美和辞藻的典丽,“饰其辞而遗其意。” 虽在技巧上或有一些借鉴之处,但形式僵化,框框极多,成为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桎梏,严重地阻碍了散文的发展。从隋到唐初,一些进步文人曾起而抨击,但未能扭转风气。韩愈顺应文学发展和时代要求,举起了以复古为革新的文体改革的大旗,对古文 “锐意钻研,欲自振于一代”,(《旧唐书·韩愈传》)写出了大量优秀作品。由于韩愈的积极倡导,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和其他人的热烈响应,古文的写作队伍和范围不断扩大,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进一步发展,使古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古文运动”,终于取代了骈四俪六的时文,而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韩愈所提倡的古文,是在继承先秦两代文章传统的基础上,有所革新的抒写自由、不拘形式、文字自然质朴的散文。在内容上,他主张 “文道合一”,即文章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须言之有物。在形式上,他主张 “回事陈词”,“唯陈言之务去” 和 “文从字顺”,即语言要独创新意新词,文章要通达流畅。他一生写了300多篇散文,其中不少优美之作,大都出言不凡,气势磅礴,命意、布局、措辞都富于变化,读后令人耳目一新。韩愈积极倡导的 “古文运动” 及其卓著的创作实践,开创了以“唐宋八大家” 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在我国文学史上,韩愈的名字永垂不朽。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监察御史等职。宪宗时,任国子监博士、史馆修撰等。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因上疏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御史大夫,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有《昌黎先生集》40卷。他是杰出的散文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政论一类以《原道》、《原毁》、《师说》等为代表,大都议论透彻,结构谨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记叙文章则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表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形象刻画鲜明完整,记叙中融进强烈的爱憎之情,富于抒情色彩,这类作品以《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祭十二郎文》等最为著名。杂文如《杂说一·说龙篇》、《杂说四·说马篇》、《获麟解》等,则寓意深刻,构思巧妙,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认识价值。其散文实践了他的古文理论,语言准确生动,有独创性,风格奔放雄奇,变化多端,对当时与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其诗今存300余首,诗风奇崛险怪,自成一派。代表作有《南山》、《陆浑山火》、《山石》等。此外也有些诗写得清峻刚健、自然素朴,如《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然有时过于追求险奇,又好以文为诗,以致其作时见艰涩隐晦、缺乏诗意的流弊,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 韩愈韩愈 (768—824),中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盂县)人。祖居昌黎,也称昌黎先生。三年刻苦攻读,博览经史百家之书,25岁中进士。先后做县令、刺史等地方官,以及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为人刚正忠义,曾几次废黜下迁。公元819年,曾因谏佛骨事几乎被杀,后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于768年,卒于824年。“唐宋八大家”之一。3岁成孤,25岁中进士。曾任刑部、兵部及吏部侍郎。著作被汇编成《韩昌黎集》。文《师说》专门论述了教育问题。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在政治、文学方面均有建树,文学成就最高。他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主张“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说理透辟,逻辑性强,对后代影响很大。他的诗也很有特色,采取“以文为诗”的创作方法,奇特雄健,壮丽恢弘,一改诗歌的因袭和柔弱之风,开创诗歌发展的新路。他的诗歌和散文,均收入《韩昌黎集》40卷,内诗10卷,外集遗文10卷。《全唐诗》合编其诗10卷。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早年丧父,靠自学举进士。为官清正,敢于直言进谏。德宗末年任监察御史,遇关中遭受旱灾,上书为民请命,被贬为山阳令。宪宗时参加平定吴元济之役,官位有所迁升,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再返长安,官至吏部侍郎。从政之外坚持进行文学创作,主张“文以载道”,积极倡导古文运动,力反六朝以来形成的不良文风,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在哲学思想方面,极力尊儒反佛,维护儒家的“道统”。作品大都收入《韩昌黎集》中。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被视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其先世曾居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刻苦自学,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授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号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忠君,主张除弊抑暴,但又坚持维护成法,反对王叔文等人的政治改革。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强调儒家的“道统”为华夏正统思想,并以自己为“道统”的继承人。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强调“道”和“德”离不开“仁”和“义”。阐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斥佛老弃仁义,尚虚无,不要天下国家,毁灭伦理纲常。在《原性》中提出“性情三品”说,认为人性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在《师说》中又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主张控制情欲,使之适中,以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在 《原道》 中提出圣人教人 “相养生之道,为之君,为之师” ,断言“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认为历史是由圣人安排造就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