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韩愈的《师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韩愈的《师说》hanyu de shishuo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居昌黎,故又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文学上,他主张“文以载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在思想上,他反对佛老学说,主张复兴儒学,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在教育上,他做过两次国子学博士,一次四门学博士,一次国子祭酒。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突出贡献是反映在他的《师说》一文中的关于教师的论述。韩愈痛心于当时的人人“耻学于师”,“师道之不闻也久矣”的恶劣士风和社会风气,奋起为师,作《师说》以期“挽狂澜于既倒”。在《师说》中,韩愈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问题。❶教师的任务包括“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所谓“传道”是指传授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所谓“受业”即授业,是指讲授儒家经典和古文典籍,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培养读写能力;所谓“解惑”是指解答学生们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惑。如果教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如何标点古文的末技小能而不传道,那就是“小学而大遗”,因小失大,忘掉了自己的根本任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