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列、音级、音名
将音乐中所用的乐音,按上行或下行次序排列起来称音列。整个音列,是由12个不同的音(C、#C、D、#D、E、F、#F、G、#G、A、bB、♮B )及在高低不同的8度上的重复音构成。为互相有所区别,将音列划分为若干组,每组音名分别采用拉丁文的大写字母或小写字母及分组编号(记于字母右上、下角的数字)的方法,表明各组在音列中的固定位置及各音的固定高度(见音的分组图):

乐音体系中,以十二平均律确定各音称音级。音级分为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两种。在自然调式结构中,具有独立名称的音级称基本音级,也称自然音级。如右图:基本音级的名称是用字母和唱名两种方式来标记的,钢琴上52个白键循环重复地使用7个基本音级名称。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音称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用升号“#”表示;降低半音用降号“b”表示;升高两个半音(全音)用重升号“×”表示;降低两个半音(全音)用重降号“bb”表示。如果升高或降低的

音要恢复原来的音高位置,则以本位号(还原记号)“♮”表示。对固定高度的音所定的名称叫音名。各国因音律、文字和历史渊源的不同,所用的音名也不一样。几种较常见的音名如下:
英国、美国 | C | D | E | F | G | A | B |
德国、苏联 | C | D | E | F | G | A | H |
法 国 | ut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意大利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美、英、德等国家用的是字母体系,法、意等国家用的是唱名体系。实际使用时,也有一些国家同时将两种体系并用。例如苏联就兼用两种体系。中国古代的十二律,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作为音名,近现代则主要采用英、美两国的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