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颅内血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的一类常见继发性病变,可发生于颅内各处。有的聚积成巨大的血肿,形成一占位性病变,有的可自行分解而被吸收;有的为散在的斑点状出血,如发生在脑的“哑区”可不显示局灶症状,如发生在脑干处,虽小亦可致命。血肿常发生在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脑实质内。当积血达到相当体积时,可引起急性脑受压,颅内压增高及脑疝。治疗:常需手术,清除血肿。

颅内血肿

是由于颅脑外伤时,硬脑膜,脑血管,静脉窦或板障血管破裂致血液在颅腔内积聚,达到一定体积(一般超过20~30ml),形成局限性的占位病变。颅内血肿按症状出现的时间分为急性血肿(症状在伤后三天内出现),亚急性血肿(症状在伤后四天至三周内出现)与慢性血肿(症状在伤后三周以上出现)。按血肿所在的解剖位置分为硬膜外血肿(血肿位于硬膜外与颅骨的间隙中),硬膜下血肿(血肿在珠网膜和硬膜之间)和颅内血肿(血肿位于脑实质内)。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为
❶意识障碍:通常表现为原发昏迷(外伤当时)——中间清醒期(外伤后意识逐渐恢复)——再昏迷或继发昏迷(因颅内血肿逐渐形成,使脑组织受压,引起意识状态的恶化。
❷生命体征的变化,常有血压增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当病情继续加重时血压下降,脉弱而速,呼吸不规律,以至停止。心跳多不立即停止,用强心药可以维持数小时和数天之久。
❸局部体征:以运动障碍为常见,表现为对侧肢体的单瘫,偏瘫,并伴有锥体束征阳性,亦可见癫痫和感觉障碍。
❹脑疝,颅内压增高到一定程度,即发生脑疝。幕上血肿发生天幕裂孔疝,幕下血肿发生枕骨大孔疝,两种脑疝均危及生命。下面就各种颅内血肿的特点介绍如下:
❶硬膜外血肿:有头部直接暴力打击史,多伴有颅骨骨折,血肿在骨折附近,多为急性,意识障碍为典型的昏迷——清醒——再昏迷,中间清醒期病人常述剧烈头痛并呕吐,烦躁至再昏迷。还可有肢体瘫痪、抽搐或感觉障碍,出血来源为脑膜中动脉,静脉,静脉窦或板障血管。头颅CT显示颅内板下方局限性棱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脑血管造影可见硬脑膜中动脉与颅骨内板距离增宽,无血管区,呈弓形。脑实质损伤极轻,只要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预后良好。
❷硬膜下血肿:这类血肿的形成和症状出现的时间相差很多,慢性者可在伤后数月甚至一年以上才出现症状。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有颅脑外伤史,但颅骨骨折发生率低,血肿发生于着力部位和对冲部位,意识变化中间清醒期不明显,通常原发意识障碍后逐渐加深,出血来源多因脑浅表静脉撕裂所致。常伴有较明显的脑挫裂伤和脑水肿,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脑受压和脑疝症状,生命体征显著变化,腰椎穿刺可见颅内压明显增高,脑脊液含血量较多。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亚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新月形或半月形混合密度或等密度区,亦可为高密度区。脑血管造影呈无血管区,多呈月牙形。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头部外伤多较轻,甚至病人自己都不能记忆。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出血来源通常为脑表浅静脉,血肿在伤后三周以上才开始出现,主要表现为头痛,部分病人有进行性痴呆,淡漠,嗜睡等精神症状,腰椎穿有时可见脑脊液呈微黄色,蛋白含量增高。头颅CT显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透镜形低密度区,也可为高、等或混杂密度。脑血管造影在正位片中可见到棱形的无血管区,如果及时手术效果最满意。
❸脑内血肿: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形成的血肿,多因对冲性脑挫裂伤引起,很少单独发生,经常与硬膜下血肿合并存在,好发于额叶及颞叶,血肿部位深在时可以破入脑室,此时腰穿可发现珠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能够提供血肿的精确位置和大小。颅内血肿应手术清除,术后的治疗同脑挫裂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