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颜之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94 颜之推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基本上是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在道德教育上提出“礼为教本”,“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教”是以“仁孝礼义导习之”,主张实行“胎教之法”,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以“家教”为中心,乃是道德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提出以 “中庸”为持家的准则,以“少欲知足”作为中庸之道。在道德修养上,提出重节操,重“养生”,要求 “先须虑祸” 以达到 “全身保性”。当“生”与“义”冲突时,主张“舍身取义”。非常注重个人的名节,肯定“名教”的作用能“劝其立名,则获其实”,反对“贪名”而“伪”,崇尚俭朴的道德,注意“修身慎行”,来更好地“应世经务”。提倡学以致用的 “古之学者”的学风,反对哗众取宠。他在家庭教育等方面提出不少很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047 颜之推南朝教育家。主张教育要及早进行,不应错过最佳时机。教育子女应严而有慈,教子与爱子相结合,不得因宠而失教。他注重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对家庭语言,尤为关注。他教人“慕贤”,必慎于交游,善于择友处事,“不可窃人之美”。主张“实学”教育,读“百家之书”,学习农、工、商、贾等各种技艺知识;在学习态度与方法上,主张虚心勤勉,珍惜时光,反对闭门读书,师心自是,应师友间相互切磋。凡事耳闻未实,要眼见为真,切不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著有《颜氏家训》20篇。 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19岁任湘东国左常侍,梁元帝时,官至散骑侍郎,后为北齐黄门侍郎、周御史上士。随文帝时台为学士。平生著作甚多,《颜氏家训》20篇,是中国第一本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教材,在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颜之推继承了孔子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主义观点,认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而“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他主张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即使做不到也要从幼儿开始,越早越好。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又强调,如果幼年失学,成年以后还要争取学习的机会,“不可自弃”。他主张爱与教结合,对子女应该严格教育,勤于督训,反对父母溺爱子女。认为如果对子女从小任性放纵,等到养成了坏习惯才去制止,就是打死他也没有用了;对子女不能偏爱,不应厚此薄彼,说“贤俊者可赏爱,顽鲁者亦当怜”。他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说:“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要求“君子必慎交游焉”,慎重选择师友,以免被引入歧途。他强调学习必须勤勉,反对“高谈虚论”。认为教育不应培养清谈家、章句之士,更不应培养不学无术的庸碌之辈;要求学生勤学守行,成为厚重、勤勉、博学、多能、务实、学以致用的人才。因此要学习儒家经典,也应兼及“百家之书”,农工商贾等各种知识,书画数医琴棋射等杂艺。他强调学习应当虚心,反对骄傲自大、盛气凌人,要“好问”、“博闻”。他提倡相互切磋,反对“闭门读书,师心自是”。他强调“眼学”,反对道听途说,重视亲身直接观察获得知识。他还主张要重视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注意纠正不正确的语言。 颜之推531—约590以后Yanzhitui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南北朝至隋时期人,做过梁朝、北齐、北周的官。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他生活在南北朝分裂至隋统一的历史时期,自称“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颜氏家训·慕贤》)。他受当时学术界多种思潮的影响,思想以儒家为主,但也掺杂一些玄学、佛学的成分,有儒释结合的倾向。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代表著作《颜氏家训》之中。该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家庭教育著作,有“古今家教,以此为祖”之称,自古流传“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之说,可见其价值和影响。他本人言此书著述目的在于“齐先王之道,治家世之业”,“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斯子孙”(《颜氏家训·勉学·序政》)。《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对子弟的读书、习礼、为人、处世、治家、交友等种种要道,一一举说,是一本家庭教育课本,总结了不少有益的家庭教育经验,概括起来: 颜之推513—约594年Yanzhitui字介,瑯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县北)人。北齐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出身于世代精于儒学的仕宦之家。少承家学,博览群书。初仕梁,为散骑常侍;后仕北齐,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入周, 为御史上士; 隋开皇中, 召为学士。自称“三为亡国之人”,又身为“四朝元老”。因任黄门侍郎,史称颜黄门。他学识渊博,对南北各方的政治、学术和民俗颇深了解。晚年所著《颜氏家训》一书,记录生平的学问及对政治、教育、风俗的见解和评论。借历史和当代事例,教导子孙立身处世的方法,后人做为家教的德育教材,流传极广。他提倡适时 “早教”,认为儿童时期是一生发展的关键,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勉学》),强调教子“当及婴稚”。反对对子女娇生惯养,放纵溺爱,强调家教必须坚持慈与严、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爱得其所,爱得其法。他强调周围环境对子女的影响,要求家长审慎地对待子女左右的人, 教育子女择善而处,“慎于交游”。提倡言行一致,学以致用,讲究务实。从应世经务出发,提倡“涉务”教育。认为人生在世要通过读书, “增益德行”,广泛接触社会,学习各种技艺,“会当有业”,认为 “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同上)。特别是要 “知稼穑之艰难”, “贵谷务本”。他强调“晚学”,认为 “人有坎𡒄,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同上),发愤努力,可大器晚成。这些思想维护了儒家传统的立身治家之道, 对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有所突破。他提出的一套家教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家教的某些规律, 对于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颜氏家训》一书为历代学者所推崇。王三聘 《古今事物考》: “古今家训, 以此为祖。” 颜之推531~约591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北齐文学家。 颜之推531—约591北朝文学家。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西魏军破江陵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以疾卒。能诗赋,尤善为文。《颜氏家训》为代表作。 颜之推531—约595中国南北朝教育家。继承孔丘上智下愚不移的学说,认为“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中国较早重视儿童早期教育者,赞成俗谚“教儿婴孩”之说,甚至主张“胎教之法”。平生著述较多,现存《颜氏家训》。参见“文学”中的“颜之推”。 颜之推531—594北齐学者、文学家。字介。瑯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初仕梁,任散骑侍郎,仕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等职。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因曾任黄门侍郎,史称颜黄门。曾与陆法言等撰《切韵》。主要著作有《颜氏家训》、《诫杀训》、《冤魂志》。以《颜氏家训》影响最大。该书在文学、语言学上颇有建树。特别是重视家庭道德教育,以传统道德观念及古今事例,劝诫子弟守道崇德,志学修业。强调道德教育应从幼年时期开始;反对对子女娇生惯养,“无教而有爱”;重视道德教育中潜移默化作用和道德标样作用;提倡言行一致,学以致用;主张应世经务,在世有业。“爱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颜氏家训·勉学》),“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尔。”(《颜氏家训·涉务》)该书还记叙了当时社会世态风俗人情及历史人物轶闻轶事。佛书《冤魂志》、《诫杀训》于唐道世的《法苑珠林》有辑录。 颜之推颜之推约531—约595北齐文学家。字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先后仕梁、齐、周、隋四朝。著有《颜氏家训》。颜之推的散文美学思想是复杂的、矛盾的。他认为有的作品有“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功能;有的作品富有审美情趣意兴,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可从中感到是一种“乐事”。但他认为对这种作品“行有余力,则可习之”,多少表现出对这类富有审美情趣的作品的轻视。他认识到作家在创作中“标举兴会,发引性灵”的灵感思维的特点,却又要求作家在抒发主观感情,表达审美理想时,“深宜防虑”,不要“忽于持操”。因此,他对屈原、赵壹、阮籍、嵇康等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精神和浪漫风格的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给予了错误的评价。颜之推对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看法颇为正确,主张义理和词采并重,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认为华实不可偏废:“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他很重视创作才能,承认创作要有天才,也不否认后天的磨炼:“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这接触到了创作的某些本质。从总体看,颜之推的散文美学观点,反映了南北文风逐渐融合、统一的历史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颜之推531——?字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其家世精《周官》、《左传》之学,之推早传其业,性恶虚谈,博览群书,词情典丽。初仕南朝齐,历任湘东王左常侍、中书舍人、散骑侍郎。西魏攻破江陵,携妻子奔北齐;任奉朝请、黄门侍郎、平源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周亡复于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旋卒。史载其为人聪颖机悟,博识有才辩,尤工尺牍,应对闲明。著有文集30卷,《集灵记》20卷,已散佚,《冤魂志》(一名《还冤记》) 3卷,今存。又撰《颜氏家训》7卷,分序致、教子、兄弟等20篇,盛行后世。另有诗歌五首、文章二篇存世。其《观我生赋》感慨一生际遇,文词清远,与庾信《哀江南赋》并称于时。诗仅五首,却为后世推为北魏、北齐间最优秀的作品。其散文创作主要为《颜氏家训》,全书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亦不乏具有积极意义的见鲜,其文学观首重政治社会作用,次及抒发性情、艺术欣赏,强调内容重于形式。其文长于说理,多为随笔式的短文,风格平易亲切,对比鲜明具体,描写人物故事均极生动,语言运用通俗平淡,朴素无华,意味隽永,间有讽刺之笔,又常采用形象比喻及谣谚入文,接近当时口语,在南北朝文学史上独具一格。 颜之推531~约590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江陵为西魏军所破,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以疾卒。著有《颜氏家训》7卷20篇,以封建道德观念及古今事例,劝其子弟守道崇德,治学修业。主张教育改革,培养有用人才。要求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各家之言。提倡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重视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并主张教育从严,勤于督训。他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要求慎交友。记叙当时社会风俗人情,批评时政。崇信佛教,著有《冤魂志》3卷。《诫杀训》 ,唐道世《法苑珠林》有辑录。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字介,琅琊临沂(今临沂)人。他经历了四个动乱朝代,曾先后任过散骑侍郎、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御史上士、文学士等。颜之推在动乱中目睹士大夫子弟的无能及士族教育的腐败,结合自己立身、治家、处世的经验,写成《颜氏家训》一书,教诫子弟。《颜氏家训》7卷20篇,宣扬一套封建道德和庸俗的处世哲学,但对家庭教育问题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认为幼童时期学习效果好,儿童可塑性大,易于潜移默化。因此“固须早教,勿失机也”,甚至主张“胎教”;他认为不能对儿童“无教而有爱”,要爱与教育相结合;环境对子女影响很大,孩子要“与善人居”、“必慎交游”;教育要从严、勤于督训;要培养孩子具有勤奋、虚心的学习态度;主张孩子要掌握“应世经务”的本领,除了学习儒家的“五经”外,还应“涉百家之书”;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实际本领,而且要有健壮的体魄。《颜氏家训》对后世产生过很大影响,是我国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教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