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香囊xiāngnáng也称“香袋”“香荷包”。装香料的小袋,用色布、色线、彩绸等制之,形如荷包。不分男女均可佩之,一般佩在腰际及胸襟,亦有置于袖中者。佩在身边既可散发香气、驱虫除秽;入寝时则悬挂于帐内。青年情侣交往之中,香囊还兼有信物的作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唐张祜《太真香囊子》诗:“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张光宪《遐方怨》:“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新唐书·后妃上·杨贵妃》:“帝至自蜀,道过其所,使祭之,且诏改葬……密遣中使者具棺槨它葬焉。启瘗,故香囊犹在,中人以献,帝视之,凄感流涕,命工貌妃于别殿,朝夕往,必为鲠欷。”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及移葬,(贵妃)肌肤已消释矣。胸前犹有锦香囊在焉。”秦观《满庭芳》词:“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喻世明言·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张生)忽于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帕角系一个香囊。细看帕上,有诗一首云:‘囊里真香心事封,鲛绡一幅泪流红。殷勤聊作江妃佩,赠与多情置袖中。’”《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只见满生醉卧书房……又吊着一个交颈鸳鸯的香囊,也是文姬手绣的。”《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小几上却搁着剪破了的香囊和两三截儿扇袋并那铰拆了的穗子。” 香囊 香囊古代一种佩戴在身上的香袋。用以置放香料香草,类似于后代的荷包。古称 “容臭” (xiù),据《礼记·内则》载,男女未成年,皆须戴容臭。后世则称香囊,且不限于佩戴。晋代谢幼度少好佩紫罗香囊,其叔父谢安为之担心,但又不想伤其意,就用戏赌的办法将之焚烧掉(《晋书·谢幼度传》)。除此之外,也有直称香袋的,《洛阳伽蓝记》卷五:“惠生初发京师之日,皇太后勅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 即是。 南宋香囊 香囊sachet公麝的脐部与生殖器之间的腺囊。囊内腺体的分泌物即为麝香。香囊周围覆盖被毛。香囊大小根据麝的个体不同而异,大者如鸡蛋,小者如核桃。表面由三重皮膜围包而成,内面无毛,呈囊袋状。以手捏之内部有松散感,干结成颗粒状,不平滑。用刀作十字形切开,可见囊袋中层皮膜呈银灰色透明,内层皮膜棕红或暗褐色。麝香可制香料,入药为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有镇痛、消肿作用。 香囊古代妇女的杂饰物, 因囊中填装香料,故名。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饰花香囊、绣绮香囊和绣罗锦底香囊等实物。 香囊民间手工艺品。以彩布做成桃、金瓜、葫芦、羊、蛙、猴、蝴蝶等形状,上绣花草蝴蝶等吉祥图案和福、寿、祥、和等吉祥文字,内装苍术、艾叶、菖蒲、丁香、山柰、甘松等香料。夏季佩于小儿少女身上,或挂于家中作为饰物,有防疫解秽之功能,又是一种极富乡土气息的装饰工艺品,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旧时端午日时,几乎家家制作,人人佩戴,平日家中亦多悬挂。1949年后,香囊发展为一种专业生产的工艺品,制作更加考究,花样更加出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