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基雅弗利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基雅弗利见“政治学”中的“马基雅弗利”。 马基雅弗利伦理思想主要见于《君主论》和《罗马史论》。认为人生性自私。主张把道德从政治领域中清除出去,统治者为了政治的要求,可以置道德于不顾。他重新提出中世纪流行的目的决定手段的理论,认为只要目的正当,必要时可以不择手段。参见“历史”中的“马基雅弗利”。 马基雅弗利1469—1527Niccolo Machiavelli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出身没落贵族家庭。1498—1512年任佛罗伦萨共和国要职。美第奇家族复辟后,于1512年被免职、逮捕,获释后从事写作,直到晚年。从人性论出发,把对权力和财富欲望的满足说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把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看成是人类普遍的本性。认为国家产生于人们对共同福利的需要,国家的目的是保障每个人自由地使用财产和安全。倡导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认为只有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才能消灭封建贵族和教会的势力。主张统治者要学会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采取暴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手段,摈弃道德,运用权术。主要著作有《君主论》(又译《霸术》、《罗马史论》、《佛罗伦萨史》等。 马基雅弗利1469—1527Niccolo Machiavelli意大利政治法律思想家。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任佛罗伦萨共和国十人委员会秘书。主要著有《君主论》(一译“霸术”)、《罗马史论》等。主张建立统一强大的意大利君主国,为此,君主可以不择手段,玩弄权术。但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共和政体较理想。 马基雅弗利1469—1527Machiavell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伦理学家。父亲是法学家,属于古老的图斯玖家族的成员、没落的贵族后裔。马基雅弗利曾参加过推翻米迪奇家族统治的起义,曾任佛罗伦萨共和国10人委员会的秘书和外交官。1512年共和国被推翻,米迪奇家族的寡头政治复辟,马基雅弗利一度被监禁。获释后,在佛罗伦萨近郊乡村过退隐生活,并从事著述。主要著作有《君主论》、《论提图斯·李维乌斯的前十卷》、《战争的艺术》、《佛罗伦萨史》等。马基雅弗利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君主论》中。他认为,人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并且不管是多少年以前的人,现实社会中的人,还是多少年以后的人,只要是人,就必然会有这种统一的、永恒不变的人性,因此这是一种不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普遍的、共同的人性。在他看来,人性是恶的。人是一个有情欲的动物,不论任何民族和时代,支配人的行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情欲。这种情欲就是追求自己的快乐、幸福、荣誉和物质利益。人性之所以是恶的,就是由于人们为了满足这些情欲而反复无常、忘恩负义。由于人们能力有限而又欲望无穷,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就必然要采取虚假伪善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斗争无道德可言,政治应该摆脱道德的束缚,政治家不应该顾及道德原则而应该只关注功利。诚实、正直、仁慈等美德在政治上是软弱无力的、有害的。因此,作为一个君主不应当过分看重自己的诺言,善于欺骗别人是政治上成功的一个重要手段。目的是唯一的,手段要从属于目的。只要目的是正当的,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同样,不论什么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也都是好的,不能因为手段的恶而影响目的善。为了实现政治目的,应当不择手段,不讲道德。根据这些认识,他规劝君主必须知道怎样做坏事,对于自己的恶行不必怕人非议,甚至宁愿蒙残酷之名而不要行仁慈之誉,宁愿使人畏惧也不要被人爱戴。他认为,君主只有不守信义,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有利于个人和国家。马基雅弗利的伦理思想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的迫切愿望,也坦率地披露了一切剥削阶级阴险狡诈的阶级本性。它作为一种非道德主义的典型形式,对后来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马基雅弗利马基雅弗利 (1469—1527),意大利政治家、历史学家。出身于佛罗伦萨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有名的律师。1498年他升任共和国领导中心 “十大委员会” 的秘书,任职长达14年,并积极参与外交活动,曾以共和国使节身份多次出使外国,会见过罗马教皇和欧洲许多君主。他留给后世的著作主要有 《论君主》、《论提图期·李维罗马史的前十卷》 等。他的思想反映冲破中世纪神学束缚的新时代的特点。在研究人间社会的真实事件时,他注意人的实际的心理活动,并十分重视历史。他说: “聪明的人,并非毫无理由地说,如果谁打算预见未来,就必须研究过去,因为人类的历史事件总是和过去时代的事件相似。情况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人的所作所为,一直是,而且将来也是由于人类相同的种种冲动的刺激,所以必然产生相同的结果。” 在中世纪,他最早提出在论述国家、法律时要分清什么是现实的,什么是应该的,并且指出他们之间有巨大的差别。他认为讨论应该如何如何,那都是些伦理道德的信条,在政治斗争中,君主决不应该照着去做,如果真的这样做就会杀身亡国,不这样做反而往往会成功。在马基雅弗利看来,教会是维护意大利的封建割据,使得国家和人民备受凌辱。他说: “教会过去一直设法而现在仍然在设法使我们的国家四分五裂……罗马教会既无充分力量统治全意大利,又不愿让其他力量去这样做。” 他十分向往共和制,但他又认为根据意大利的现实情况,只能建立君主政体。这样才能让人民受法律的约束,人民才能过着有秩序的社会生活。他并不完全认为人性是恶的,他说: “人并不完全是坏的,也并非完全无缺。” 不过他侧重认为人性是恶的。对于何为法律,他解释道: 一个国君如果想要获得统治的成功,“一向有两条道路,一是用法律,一是用武力,前者是人类所独有,后者是兽类所通行,然而法律有时无能为力,往往需要借助武力来维持。”他认识用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是人类独有的现象,也是永恒的现象,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他认为: “由于君主不受法律的拘束,在同样情况下,君主和人民相比,将变得更不文雅,反复无常和轻率。他们在行为上的不同,并非由于他们的天性有任何差异……” 在共和国中,法律对人民起到很好的作用,他又说: “一个人如果受到法律得当的约束,就会变成坚定的、精明的、文雅的,而且在我看来,甚至比一个君主表现得更好。” 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问题的关键是人民需要法律,并依照法律来生活。” 马基雅弗利认为,法律和军队缺一不可,都是国家的主要基础。他说: “一切王国,无论旧的或混合的,其主要基础,无非是良好的法律和良好的军队。” 他把法律与武力比喻为狐狸和狮子的两种特性。他说: “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认为一个统治者要学会同时扮演狮子与狐狸两种角色,“因为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个狐狸,以便认出那些是陷阱,同时又是狮子,以便使豺狼恐惧。” “做君主的必须把人兽两种天性知道清楚,缺一种便不能持久了。” 至于军队和法律的关系。在他看来,前者起决定作用。他说: “军队不良的国家不能有良好的法律,故军队良好的国家亦必有良好的法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