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达加斯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达加斯加Madagascar非洲岛国。在印度洋西部,隔莫桑比克海峡同非洲大陆相望。领土由马达加斯加岛及周围小岛组成。面积62.7万平方公里。人口1063.5万(1988年)。首都塔那那利佛。中、东部为地垒高地,属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为低山、丘陵和平原,属热带草原气候。经济以农业为主,产稻米、咖啡、香料等。 马达加斯加全称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位于印度洋西南部,为世界第四大岛国。面积627,000平方公里。人口1010万 (1986年),马达加斯加人占98%以上,由麦利那族等18个部族组成。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通用法语。居民中55%信奉原始宗教,40%信基督教。首都塔那那利佛。全岛由火山岩构成,中部为海拔800—1500米的中央高原; 东部为带状低地; 多河丘和泻湖; 西部为缓倾斜平原。高原地区气候温和,沿海地区多雨潮湿。矿藏丰富,石墨产量占非洲第一位,还有云母、铀、铬、铅、宝石、石英、金、银、铜、石油、镍、铝钒土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木薯、玉米、咖啡、丁香、剑麻、甘蔗、花生。工业有农产品加工、炼油、农具修造等。主要出口咖啡、香草、丁香、石墨、云母等; 进口大米、石油、机械设备、运输工具、轻工和化工产品等。货币名称为马达加斯加法郎。19世纪全岛统一,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1896年沦为法殖民地,1958年10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告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仍留在“共同体”内,1975年12月21日改用现国名。1972年11月6日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马达加斯加非洲最大岛国。全称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达加斯加共和国。1975年12月21日改称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1992年8月复称原名。国土面积627000km2(包括岛屿),是世界第4大岛。人口1635万(1998)。首都塔那那利佛。1972年11月6日与中国建交。全岛由火成岩构成。中部高原海拔1000~2000m。北部有全国最高峰马鲁穆库特鲁山,海拔2876m。海岸线长5000km。全境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26℃。东部沿海年降水量2000~3000mm;中部高原年降水1000~1800mm;西部地区1000~750mm。联合国认定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10美元。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75%。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34.39亿美元。1998年汇率:1美元≈5000马法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1997年工业产值23513亿马法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1997年农业产值53193亿马法郎,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出口收入的70%来自农业。全国可耕地880万hm2,已耕地280万hm2。华尼拉(香草)产量及出口量居世界第1位。全国牧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8%。铁路总长1095km,1996年客运量31.1万人次,货运量24.2万t。公路总长约5万km,其中沥青路5745km。内河航道共3500km。沿海港口共18个,1994年进出口货物吞吐量约201.9万t。共有2家航空公司,有36架飞机。全国有大小机场58个,其中6个国际机场,但仅3个机场能起降大型飞机。实行五年义务教育制。1993/1994学年全国有小学13624所,学生150.4万人,教师3.9万人;初中1153所,学生23.8万人,教师1.1万;高中291所,学生6万人,教师3957人;有大学6所,1994/1995学年有大学生4万人,教师880人。全国文盲率农村61%,城市32%。马达加斯加2004年人口1690.8万。独立日6月26日。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54.59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9美元。失业率23%。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3%。通货膨胀率15%。2003年工业、农业产值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4%、29%。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