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锡五审判方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马锡五审判方式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陇东专署专员兼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创造的司法民主的审判方式。其特点是:1.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了解案情;2.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泥形式,随时可受理案件;3.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依法合理判决案件。 马锡五审判方式抗战时期马锡五(1898—1962)任陇东专员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时创造的审判工作方法。主要特点是:1.深入群众,作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重证据不轻信口供;2.诉讼手续简便利民,就地审判,用座谈方式审判;3.审判与调解相结合。 马锡五审判方式以马锡五命名的审判方式,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8月之后, 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的司法机关出现坐等群众上门告状、不调查案件事实真相, 主观随意下判的官僚衙门审判方式,并在审理案件中机械照搬国民党政府的“六法全书”, 引起陇东分区广大群众的不满。1943年4月, 陇东分区专员马锡五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他带头反对官僚审判方式,走出分庭机关,携卷深入农村,到群众中调查研究,就地办案,巡回审判。有名的封芝琴婚姻纠纷案是这一审判方式的典型代表。在马锡五的带动下,陇东分庭及各县司法处的干部也相继深入区、乡就地办案,方便群众诉讼,把纠纷解决在基层,受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称其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其特点,一是巡回办案,就地办案; 二是实行审判和调解相结合的结案方式; 三是坚持边区法律原则,以事实为根据,反对主观臆断案件。马锡五审判方式对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审判方式特别是民事审判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