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驿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驿馆古代重要驿路上供往来官员歇息的设施。起于西周。西周 (约前1066~前771年) 以镐京 (今陕西长安县境内)为中心,划定方圆千里为王畿。为方便周室与诸国间政令的上传下达及巡视朝觐以及各诸侯国向周王室输送贡品,修整了王畿通往四野的道路,并在交通要道上建立馆舍,通称驿馆。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是供修路、管理交通安全的野庐供休息、饮食的地方),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 (供过往信使休息、饮食),路室有委; 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 (专供往来诸侯、使臣食宿,并提供换乘的马匹)、侯馆有积。春秋时期 (前770年~前476年)在道路所设馆、递增多。馆的距离为三十、五十里不等。战国时期在国都设有大的传舍,供乘传使者食宿。各国在干道上设立的换马歇息之处名称不一,距离也不一样。秦时驿馆与传舍、传亭主要是为官员、使者服务,不对商民开放。唐朝全盛时期除驿之外还设有馆。宋代的馆驿,包括亭、馆。元吸取宋朝的经验,邮传运输实行两网(驿站网、急递铺网)制。明鉴于元代驿与运合一互相干扰,成立专门货运机构——递运所。形成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三套驿传机构。两京设会同馆。清政府沿用明制,晚清成立邮传部,掌理有关事宜,至民国二年一月,北洋政府宣布驿站全部裁撤。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