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常侍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高常侍集

诗文集。唐人高适(706—765)撰。十卷。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原集二十卷,已佚。今有《四库全书》所收影宋钞本,存诗二百余首。或反映个人早年坎坷遭遇,如《别韦参军》、《蓟中作》等;或反映人民苦难,如《封丘县》、《东平路中遇大水》等;而最为世人称道者则为边塞诗,虽为数仅占十分之一,却能深刻揭露唐代边防政策的弊病,表现出对士兵的同情,对将帅的讽刺,对战争的评价。代表作为《燕歌行》。诗多为古体,尤以七言歌行擅胜。殷璠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或“岑高”,同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此编有诗八卷,分一百八十九题,二百二十五首,不分体;文二卷,其中一卷为赋、赞、记、序、祭文七篇,一卷为表九篇。该本比较精审可靠,但缺《塞下曲》(“结束浮云骏”)、《酬庞十兵曹》、《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哭裴少府》、《赠杜二拾遗》、《逢谢偃》等七首。另有明代刻本亦为十卷。卷一至卷四为赋、五言古诗,卷五为七言古诗,卷六为五律,卷七为五言排律,卷八为七律、五绝,七绝,卷九为表,卷十为赞、记、序、祭文。该本系明人在影宋钞本基础上增补而成,混有伪作七篇,另少一首真作《淇上别业》。又有明刻《唐十二家诗》本,八卷,即割取该本前八卷而成,篇目次第别无二致。又有明铜活字本八卷,明张逊业辑二卷本,杨一统辑一卷本等。适诗文向无注本。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出版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书前有刘所编《高适年谱》,书后附有《论高适诗》。校勘精审,较可信赖。

高常侍集

别集。十卷。唐高适撰。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居于宋中(今河南商丘)。早年游历长安、蓟门、卢龙一带,天宝八载(749)经人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后辞官。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高常侍集》凡诗八卷,文二卷。高适诗有较强的现实性,其成就最高的是边塞诗,《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等是代表作。诗中描写了士卒艰苦的边塞生活和激烈的战斗情景,歌颂了他们保卫边土、欲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并揭露了军中将士苦乐悬殊等矛盾,流露出诗人忧国爱民的情怀。但高适也有部分作品赞美了不义战争,如《李云南征蛮诗》等。高适的一部分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第九首,《东平路中遇大水》等,描写了农民在灾害和赋税压迫下的贫困生活,表示了诗人的同情。他还在一些诗中提倡轻徭薄赋,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高适有较多的咏怀诗,他通过咏史、赠别、谈侠等形式表述个人理想,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如《别韦参军》、《封丘作》等。他也抒发友情和别意,或表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高适还有一些诗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安史乱后,在《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诗中流露出对局势的忧虑和对乱军的愤慨。高适诗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在当时已享有盛名,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他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高适诗集最早为唐人张九皋编,已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二十卷,亦佚。今有《四库全书》所收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十卷,《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八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均为二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一卷。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

《高常侍集》

唐代诗文别集名。高适撰。因高适曾任散骑常侍而得名。原集20卷,现已散佚了。现在流传的都是明代刻本,都10卷,其中诗8卷,文2卷。今人刘开扬 《高适诗编年笺注》是通行本子,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出版。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选本有刘开扬的《高适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高常侍集

别集。唐高适(官散骑常侍)作。原集二十卷,已佚。通行有明活字影印本八卷:诗七卷,赋一卷。今有中华书局1981年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本。

高常侍集

十卷。唐高适(701?—765)撰。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 (今属河北) 人,《旧唐书》又作渤海蓨人。少性拓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士大夫均以诗歌干进。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于诗,一学即工,气质自高。曾授封丘尉。任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著有《高适集》等。其集版本较多。《新唐书·艺文志》作二十卷;《崇文总目》作文集十卷,诗一卷;《郡斋读书志》亦作文集十卷,集外文二卷,别诗1卷;《直斋书录解题》只录文集十卷。自宋以来,惟十卷本传世,原本已残缺。此本据鲍士恭家藏汲古阁影宋抄本,分为十卷,其中诗八卷,文二卷,前后无序跋。亦无集外诗文。高适之诗平易生动,语言直书胸臆,内容丰富,给人以粗犷酣畅之感。殷璠曰“适诗有气骨”,杜甫称赞其诗“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今亦传世的高集善本,还有明刻本,均为十卷。《四部丛刊》据明活字本影印,共八卷,较十卷本少文二卷。罗振玉与王重民在敦煌遗书中辑高适诗不传世版本共八十七首。高适集的今注本,有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和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