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甲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900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改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演员可以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两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汇演,《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高甲戏

亦称“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 (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其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传统曲调大约有二百多种,每一行当都有其主要的曲调。丑旦戏多用民歌小调,宫廷戏多用傀儡调和南曲而加以变化,绣房戏多用南曲曲调。

高甲戏

戏曲剧种。又名“九角戏”、“戈甲戏”,流行于福建闽南及台湾地区。在清乾隆年间闽南农村流行的“宋江戏”基础上,吸收梨园戏、木偶戏、京剧等的表演、剧目发展而成。因演出多为演员持戈披甲在高台上表演武戏,故名“高甲戏”。其唱腔以南曲为主,兼有傀儡调、小调等,演唱行腔自由,但唱念用粗犷声音忽高忽低大喊。唱调有200多种,每个行当都有其主要曲调。伴奏以管弦乐、琵琶为主,打击乐与京剧相同。演奏曲牌分为大、小两种,一般用民间笼吹和十音。有传统剧目900多个,大都来自京剧、木偶戏、布袋戏及部分梨园戏。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 ”、“丑旦戏”3类,有《斩黄袍》、《粉妆楼》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