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九仙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九仙观在南岳紫盖峰东,始建于晋太康年间(280~289)。南朝梁天监三年 (504)重建。因崇奉九位高道先后在此修道而得名。清顺治十一年(1654),道士李皓白得明藩室桂王遗田及荒地共千余亩,为南岳各宫观首富,乃重修扩建。民国初年有道士百余人,开办宏道小学。1947年,由龙教镇道长主持,有道士50余人。50年代修水库为淹没区。现已在原址附近复建简易道观一处。 九仙观原为南岳最为古老,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位于紫盖峰下,水帘洞上,道家称为“朱陵洞天之灵墟”。始建于晋太康年间 (280—289) 的新野道人。南朝梁天监三年(504)重建。道士张始真居之。据传,天监十一年(512)道士邓郁之在此修道,临终时有晋以来在南岳修真得道的八位真人前来迎接,邓与八位真人遂被称为“南岳九仙”或“九真人”。南朝梁武帝曾赠《九真观碑》,刻石观内,观因以 “九真”名。唐玄宗开元初年,道士司马承祯自海上乘桴来南岳,结庵于观北一里处修道,白云丞相张九龄屡谒之。观内道士王仙峤携岳中茶入京师,恭化施主募捐修观,高力士引入宫见唐玄宗,玄宗令拜司马承祯为师。天宝十二年 (753),令衡州铜钟赐观中。钟重4000斤,上刻玄宗御制铭文曰: “铸于郡,悬于观,天长地久福无筭。”观北隅五十步有寿山亭,亭下有白龟泉,清澈甘洌,其色早晚两变。泉中有白龟大如钱,白如玉。观后有九仙阁,阁后有琅瑛阁。后几经兴废。清初,观遭兵焚,已渐圮败。民国初期,恢复十方丛林制度,游方挂单道士日益增多,全盛时日食有百余道众。民国三十六年(1947)玄都观道士龙教镇住持该观后,整顿观务,大修观宇。当时全观有殿宇两大进,灰砖青瓦,画栋雕梁,油漆一新,颇具气势。1958年“大跃进”时,在观前修建银星水库,水位止于观前。1966年“文化大革命”兴起后,观内神像、法具、经书等被砸毁一空。是年冬,银星水库大坝加高,观址淹没于水库之中。1996年,南岳区政府恢复水帘洞景观,飞瀑流泉,甚为壮观奇丽。南岳道教协会亦着手筹备重建九仙观。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