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卿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九卿

卿,历代高级官吏的通称。9卿,即指9位职掌国家9个职能机构的官员。《吕氏春秋·孟春纪》: “立春之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周礼·王制》: “天子3公9卿,27大夫,81元士。”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周纪·显王十年 (公元前359年)》: “自左庶长至大庶长,比9卿也。”“10爵为左庶长,11爵为右庶长,12爵为左更,13爵为中更,14爵为右更,15爵为少上造,16爵为大上造,17爵为驷车庶长,18爵为大庶长……”《资治通鉴·汉纪》: “时内史晁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9卿。”胡三省注: “汉正卿9,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是也。”初3公9卿以主国政,自三国及晋以后,设尚书,卿职始轻。唐宋以后设部,寺卿之职一般只限于侍卫皇帝及皇族的范围内。但其各部尚书及主要职能机构的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和在外主掌一方军政的大员从称呼上仍称卿。

九卿

官名。先秦文献有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影响,人们就以秩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于诏书中。但《汉书》 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内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九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莽,其制以中二千石为卿。东汉中央政府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之后,与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魏晋南北朝大体沿汉制,但因尚书省诸曹执行政务,九卿地位有所下降,职任大轻,其官署改称为寺。隋、唐、宋诸代,仍有九卿之称,其官署改为寺、监,增减裁并,变化颇多,因六部执行政务,九卿仅为中央办事机构的长官,且要受六部的指导。明代九卿有大小之分,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清代则不把六部列入九卿,除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之外,其余九卿具体指某官并无明文规定。

九卿

中国古代九种官名。周代为六卿和三少。秦汉为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是中央各行政部门的长官。魏晋后,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专掌部分事务,职任减轻。明清有大小九卿。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