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9 魏书断代史史书。130卷,帝纪12、列传92、志10、计114,其中有分上中下卷的,总计为130卷。北齐魏收撰。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68)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5)间183年史事。北齐天宝二年(551)奉敕修撰,天宝五年(554)成书。虽多人同受命修撰,实收一人独力完成。书成后,又由收多次修改。该书成书之前,记载北魏的史书已有多种,如邓渊 《国记》、崔浩《国书》等,都为作者提供了重要素材,兼有文集、谱状等可供斟酌。故保存了北魏的重要史料,尤以食货志、官氏、释老、志为最,是了解北魏历史的重要史书。后人评论魏书,向有毁誉。该书在北宋时已散佚不全,今本由刘恕、范祖禹据《北史》补缀而成。 魏书纪传体北魏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魏收(506—572),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北魏节闵帝时为太学博士,迁散骑侍郎,掌起居注兼修国史。不久兼中书侍郎,和温子昇、邢邵齐名,被誉为北朝三才。东魏时,为中外府主簿兼散骑常侍、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修国史,转秘书监兼著作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任中书令,仍兼著作郎。其后专力撰修魏史。八年,任太子少傅,监修北齐史。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位特进。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魏特进集》一卷。他自天保二年奉诏编撰《魏书》,当时名义上由平原王高隆之监修,并有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刁柔、裴昂之、高孝幹等六人先后参与编写,但诸人不长于史学,全书的编撰,主要成于魏收之手。天保五年书成奏上,包括本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记载始自登国元年(386)道武帝拓跋珪建国,下至武定八年(550)东魏孝静帝灭亡,共一百六十五年北魏的历史。 《魏书》Weishu是北齐魏收编著的纪传体北魏史书。魏收(506- 572)字伯起,北朝冀州钜鹿郡下曲阳(今河北定县)人、他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官至中书令。长期兼修国史。《魏书》共130卷: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记载北朝北魏、东魏共160余年(386—550)的历史。北齐天保二年(551),文宣帝下诏命魏收撰写魏史。至天保五年(554),魏收在汲取北魏各家所撰魏史的成果的基础上撰成《魏书》。《魏书》帝纪和列传部分史料丰富,保存了许多有关北魏开国及统一中原过程中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以及当时活跃在东北、西北少数民族的情况和东亚、西亚、中亚甚至欧洲的许多珍贵史料。《魏书》10志,是全书的精华,对于研究北魏的经济、政治、地理和法律制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本书创立的《释老志》,记载了北魏时期佛教、道教盛行的情况,保存了汉魏以来关于宗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全书对北魏统治集团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夹杂着作者个人的恩怨,不免褒贬失当,甚至是非颠倒。另外,《魏书》中宣扬的“天人感应”论和仙佛迷信思想也是阅读中应注意批判的。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采集了流传各本之所长,是较好的校刊本。 魏书纪传体正史。北齐魏收撰。全书一百三十卷,有帝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十志二十卷。其中《食货志》详叙北魏经济发展情况。《官氏志》不仅记载官制,也记有拓拔魏姓氏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当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情况。《释老志》叙述了佛、道两教的源流和消长等有关情况,在十志中最为重要。南北朝诸史中,《魏书》,史料价值较高,编撰体例也有可取之处,认为魏收借修史作为酬恩报怨手段,故有“秽史”之称。后曾续修,均未成功,此书乃保留。至宋初已有残缺。刘恕、范祖禹等人据《北史》补成今本。 魏书一百三十卷。魏收(506—572)撰。魏收,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他经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个王朝。魏收在北魏时任太学博士、主客郎中,经东魏到北齐时为中书令兼著作郎,由于他文才出众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修《齐史》。他一生勤于修史。他奉高欢父子之诏撰写《魏史》,又志愿专心修史工作,当时还有平原王高隆之任总监,高隆只署名,另五人受命撰史,但他们不长于史才,实际上主要是魏收撰写。《魏书》从公元551年开始,至554年完成,前后仅四年。先写“纪”、“传”,后又写了“志”,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在帝纪中,有两篇分为上下两卷,即一是太武帝拓跋焘,一是孝文帝元宏。这两个皇帝是当时北魏比较杰出的皇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元宏改制、汉化、迁都洛阳,改拓跋姓为元姓。最后一篇是孝静帝元善见的纪,他是东魏的皇帝,魏收以东魏为正统,所以列在北魏帝一起。“列传”九十六卷,前十篇集中记皇后和皇室诸王的。后面从八十三篇起记叙十六国和南朝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志”二十卷,写成晚,编在纪传之后。其中《食货志》记载北魏的经济发展情况,为均田制、赋税制提供了原始资料。《官氏志》中记载了官制,还有拓跋魏姓氏变化。《释老志》是魏收新增的志目,记佛教、道教的源流,佛经的翻译,佛像的建造等较详细。魏收著《魏书》的资料主要以史籍和临时征集的百家宗谱为依据。北魏原有国史,如邓渊的《代记》十卷;崔浩领导修史续编《国书》三十卷,纪、传、志、表俱全。以后还有李彪、邢峦等分别撰写的 《孝文帝起居注》《庄帝纪》三卷,《辨宗室录》三十卷。《魏书》到了北宋时,残缺了三十九卷。是刘邠等在校定时,采用了隋魏淡的《魏书》,唐李延寿的《北史》,张太素的《后魏书》,高峻的《高氏小史》及《修文殿御览》等书加以补充的。《魏书》在南北朝各史中,还属比较好的史书,不仅史料有较高的价值,编撰体例也有可取之处。《魏书》成书后,当时争议很大,有的说是“秽史”,有的认为可传之千古。投诉的有一百多人,后来把魏收的坟地挖了,抛尸于野。由于对《魏书》不太满意,到宋朝又残缺严重,后人想补史的也不少,但在体例上创立《序纪》和《释老志》是最早记佛、道二教的珍贵资料,还有《灵征志》记载天文、地震、风雨等自然现象,也是有价值的史料。后人刘恕等校勘《魏书》,为后人补的在卷末加注 “阙”字。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 《魏书》校斟最精。 《魏书》记述北魏、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齐魏收撰。分本纪、列传、志3部分。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共124卷。该书原分131卷,北宋时例目1卷和纪传志中的29卷已亡佚。今本第3卷为后人所补,另有29卷中也有缺文。该书从551年始撰,552年3月完成本纪、列传,11月完成志,总共只用了1年多时间。 魏书史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