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魏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8 魏源清军事家,史学家,思想家。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后又据粤督林则徐所绎西夷之《四洲志》及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近日夷图夷语,成《海国图志》一百卷。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有《元史新编》等,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085 魏源他的哲学思想虽然有某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但从总体上说,是以心为本的主观唯心主义。他说:“事必本乎心”,“法必本乎人”,“物必本乎我”,又说:“彻悟心源,万物备我,则为大知大觉”。在认识论上,表现出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他强调行,重视感觉经验,认为只有“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不行不会有知;他否定“生而知之”,不过他同时也承认少数先觉的存在,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影响。在辩证法方面,他承认现实生活中矛盾对立的现象,并认为矛盾是可以转化的。他说:“天下物无独必有对”,“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从承认矛盾转化出发,他提出了鲜明的历史进化观点。“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魏源的这种历史进化观不仅为他政治上的变革主张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供了思想武器。 127 魏源清思想家、史学家。鸦片战争时,痛斥琦善,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编辑《海国图志》100卷,主张“善师外夷”,了解、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改造军队,保证民族独立。提出“人心肃则国威遒”的思想,主张整肃人心,整顿道德,变法改革。认为“得行法之人”比立法更重要,国衰是由于人心败坏,道德沦丧,强调“使人不顾廉耻,则国必衰”(《默觚下·治篇十四》),“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世。主无道德,虽袭法古制,不足以动民”(《默觚上·学篇二》)。反对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迂淡”,斥之为“俗学”、“庸儒”。反对天命和“生而知之”,提倡自我造命和人定胜天,强调对实际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坚持“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海国图志叙》)的原则。主张性善说,“至善无恶人之性”。认为善性易被伪、饰、畏难、养痈(姑息)等行为所“寐”,“寐患去而天日昌”。把人性和天道、仁与利统一起来,主张要在王道和仁义中谋求。认为无欲的途径是养心、存心。 158 魏源1794—1857近代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鸦片战争期间,曾入钦差大臣裕谦幕府。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曾官江苏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主要从事经史之学的研究,思想开通,识见敏锐,是早期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志士,曾提出著名的反侵略方针“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诗文兼长。其文多有为而发,叙事清晰,说理透彻,洗炼通畅,清遒隽峭,对清末报章体文有直接影响。诗歌也多纪史议政之作,富有爱国激情;尤长于山水诗,寄志抒怀,描绘生动,篇什宏富,卓然成家。著有 《古微堂集》、《古微堂诗集》等,今人有《魏源集》。另编撰有《圣武记》、《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编》、《元史新编》等。 163 魏源近代改革派经济思想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他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转化的时代,他的经济思想表现了封建经济思想体系的崩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形势下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要求;同时具有强烈的爱国御侮特色。他主张对积弊深重的清朝财政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积极协助林则徐、陶澍等地方大吏整漕、盐等政。认为改革必须依靠和利用商人,“官告竭,非商不为功”。针对鸦片走私所造成的严重银荒,他抛弃了封建传统重本抑末思想,提出“缓本急标”、“货先于食”的新观点。在中外经济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家。他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技术,要求中国自设厂、局,制造船炮,后来又提出制造民用器械出售,并且明确提出不仅国家办厂,还应允许商人自设厂局制造船械和新式工业品,表现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新式工业的某些初步意图。在对外贸易方面,他反对清政府长期推行的闭关政策,要求发展进出口贸易,进口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外国产品。他反对发行不兑现纸钞。针对白银外流的现实,他主张听任商民开采银矿,以增加白银数量;同时支持林则徐仿铸西洋银币的主张,以抵制外国银元的流入。魏源的经济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遭受侵略和新旧经济观念交替时期的复杂要求,在封建经济思想向资产阶级经济思想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魏源1794-1857Wei Yuan晚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尊今文经学。1826年(道光六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曾帮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诸事。后以内阁中书舍人候补,有机会广泛阅读各种典籍文献。鸦片战争爆发后,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加浙东抗英斗争。鸦片战争失败后,撰著《圣武记》,推求盛衰之理,筹划海防之策。又据《四洲志》及中外文献编成《海国图志》。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器局,制造战舰、火器、轮船和各种机器,允许民间自由设厂。他批评宋学末流空疏无用,汉学考据“专务记丑,屏斥躬行”,主张“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其哲学思想中有辩证法因素,认为“天下物无独必有对”, “气息无一息不变者” (《默觚》)。宣传进化的社会历史观,认为“势则日变而不可复”,主张革新求进,反对复古倒退。于晚清变法思想发展有深刻影响。晚年在高邮知州任上曾组织地主武装对抗太平军。后弃官学佛,整理著述。主要著作除《圣武记》、《海国图志》、《皇朝经世文编》外,还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春秋繁露注》、《公羊古微》等。今人编有《魏源集》。 魏源1794—1857Weiyuan清思想家,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主张通经致用,与龚自珍友善,世称龚魏。鸦片战争时,曾参加浙东抗英战役。曾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四洲志》和历代有关史志汇编为《海国图志》。也曾倡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对抗太平军。晚年潜心做学问。主要哲学著作有《默觚》,著作汇编成《魏源集》,1976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历史观是发展的,一反儒家颂三代的说法,提出后世胜三代者有三大端。其一便是在用人方面,三代私而后世公。世界观是辩证的,认为气化无一息不变,古今也在变,“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默觚下》)明确提出“人定胜天”(《默觚上》)。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之学。 魏源1794—1857Wei Yuan近代经史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默生、汉士,法名承贯。湖南邵阳(今隆回县)人。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早年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后与龚自珍一同从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学术上由宋明理学转向今文经学,与龚自珍共同主张“经世致用”,龚魏齐名。鸦片战争前,他以幕僚身份从事改革漕运、盐政、水利等弊政。鸦片战争中,他亲自参加抗英斗争,并提出了一系列革弊图强的政治经济主张。晚年对现实感到绝望,皈依佛门。魏源一生致力社会时务,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不以文人自居。但其诗文在文坛上别开生面,自有特色。其诗今存近千首,多为山水诗,生动地描写祖国的名山大川,寄托着自己的情怀;部分作品反映了国计民生,揭露了社会弊端,表现革新思想和爱国激情,《秋兴》、《江南吟》、《寰海》等组诗可为代表。魏诗风格多样,以含蓄深沉、雄浑奔放为主要特色。魏文多感时愤世、经世致用之作,内容深厚,逻辑谨严,语言晓畅。著作有《古微堂内外集》等。 魏源1794—1857Weiyuan中国近代思想家和史学家。湖南邵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1794年4月23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1822年中举。曾任内阁中书。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齐名,同属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学派。1826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撰筹漕、筹鹾、筹河篇,湖广水利议等。参与筹议江苏省漕粮、水利等问题。1841年英军侵犯浙江时,入两江总督裕谦幕中,直接参加浙东抗英斗争。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作《圣武记》,以研究盛衰之理、筹划海防之策。后又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历代史志的基础上,广集西洋人的著述等资料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等知识。1844年中进士后到江苏任知州。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以甲兵止甲兵”。并在国防上提出确立有备无患的思想。他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器械,使国家富强。他斥责宋明理学为“俗学”、“庸儒”;批评汉学(考据学)锢天下聪明智慧;宣传今胜古,“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主张革新,要求变法。并在《默觚》中发挥“及之而后知”的认识论思想。其历史进化观点与要求变革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先驱。1851年(咸丰元年)任江苏高邮知州,组织地主武装对抗太平军。晚年弃官学佛,整理著述。1856年病死于杭州。著作除《圣武记》、《海国图志》外,还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1975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魏源集》。 魏源1794—1857Weiyuan原名远达,字默深,别号良图。湖南邵阳人。清代爱国主义思想家。道光进士。历任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与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与林则徐交往甚密。壮年参与贺长龄、陶澍等人幕府,成为当时盐政、漕运、水利的改革家。曾依林则徐嘱增补《海国图志》。并著有:《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古微堂集》、《孙子集注》、《老子本义》、《默觚》等,《魏源集》辑录了他专著以外的诗文。 魏源中国清代思想家。力主“以甲兵止甲兵”,抗击外来侵略;斥责投降派“误人家国”;主张以我之长,削敌之短;主张发动群众抗战。提倡学习西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认为“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应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及“有益民用者”,聘请外国技师,培养技术人材。主张改革弊政,办事从实际出发,讲求功效,“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参见“历史”中的“魏源”。 魏源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字默深。工诗。所作多反映社会矛盾,揭露弊政,体现爱国之思。亦有描绘山水者。风格以奇豪壮美为主。亦能文,风格清遒隽峭。有《魏默深文集》十卷,《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十卷等。参见“历史”中的“魏源”。 魏源1794—1857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鸦片战争前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鸦片战争期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直接参与浙东抗英斗争。《南京条约》签订时,感愤而作《圣武记》,求盛衰之理,筹海防之策。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革新政治,变法图强,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产生较大影响。1853年任高邮知州,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军。工诗文。著有《古徽堂集》、《元史新编》等。参见“文学”、“政治学”中的“魏源”。 魏源1794—1857中国近代著名爱国者、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别号良图。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历任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早年随父入京。与林则徐、龚自珍等为友,过从甚密。壮年曾代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后又为两江总督陶澍、林则徐等筹议漕运、水利、盐政等经济改革。在鸦片战争中,投身裕谦军幕,参与筹划第二次定海保卫战,积极抗英。战争失败后,编写《圣武记》,主张振兴武备,抵抗外来侵略;后又受林则徐之托,编写《海国图志》一书。晚年痛感世乱和统治者昏庸,思想趋于消沉,辞官后寄居兴化,寓僧舍“闭目澄心”,“不与人事”,潜心佛典。最后病死于杭州。他与龚自珍在政治上都希图改良、支持林则徐;在学术上同属倡导“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派,并称龚魏,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开风气”的人物,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先驱。其著作甚丰,有600余万字。除上述两种外,主要还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孙子集注》、《老子本义》、《诗古微》等。1983年中华书局编辑出版《魏征集》(上下册),辑录了其专著之外的诗文,比较集中反映其伦理思想的《默觚》就收在该集中。魏源的伦理思想同龚自珍的一样,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先声、具有启蒙性质。面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鸦片战争的失败,他痛苦地指出其原因就在人心败坏、道德沦丧,“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必衰”(《默觚上·治篇14》)。因此提出“人心肃则国威遒”的主张(《圣武记叙》),其肃“人心”的重要内容是整顿道德,重点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即那些既无才更无德的“鄙夫”。只有效法上古那样“有位之君,即有德之君”,才能使“道德一而风俗同”(《默觚上·学篇九》),天下大治。魏源主张自然人性论,肯定自私。认为人是“天地之德,阴阳之行,五行之秀气”的自然物(《魏源集》),“利其天人之参”,衣食住行是人的自然需要;“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默觚·治篇14》)。又指出各种人求的利虽有区别,但都以利己为目的,“帝王利民,即所以利国也;大臣利国,即所以利家也;士庶人利人,即所以利己也”(《默觚·治篇10》)。进一步发出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认为人的自然欲望不能压抑,“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乌有终目摧山填壑而可长久者乎?”主张不做“恃命小人”和“立命君子”,而要做“人定胜天,即可转贵富寿为贫贱夭,则贫贱夭亦转为贵富寿”、 “祈天永命,造化自我”的“造命君子”。魏源看到了人们物质生活是包括道德在内的“道”发生作用的重要条件,“蜀谓道之资,曰‘食货’”(默觚·学篇9》)。还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道德是随社会进化而变化的,“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默觚·治篇5》),而且这种变化的根据就是“便国而便民”(《筹鹾篇》)。然而他又矛盾地把做为道德的“礼乐”称之为“道之器”,而认为作为“道”的封建纲常名教等还是不变的。这正反映了其思想是后来改良主义“器变道不变”观点的先声。在道德风俗方面,魏源提出了“以贵移”、“以众成”的观点。认为帝王之德对民德民俗有引导作用,“天下之责望主德也,亦倍于士庶乎”,“上好紫者下皆女服,上好剑者士皆曼胡,此俗之以贵移”。并认为一种道德风俗只有在变为众多人的行为时才可形成,“十履(穿鞋)而一跣(赤脚),则跣者耻;十跣一履,则履者耻,此俗之以众成”,“及其既成,虽贤者处之,不免颠倒于众习”(《默觚·治篇14》)。魏源提出了“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观点,反对宋明理学家把王道与功利完全对立起来,批判那种空谈心性,“无事可效诸民物”的腐儒。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四者互相联系不可分,“无功、节、言之德,于世为不曜之星;无德之功、节、言,于身心为无原之雨,君子皆弗取焉”(《默觚·学篇9》)。把这种功利主义观点贯彻到道德评价上,则主张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事必本出乎心,……言善者必有验于事矣”(《皇朝经文编·序》),必须以“实功程实事”,即以实际效果衡量实际行动。在国家衰败、外敌入侵的形势下,魏源给爱国主义道德情感注入了新的内容。一是强调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要相信民族创造精神和自力更生能力,只要改革蔽政,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若干年后,中国必然“风气日开,智慧日出,视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海国图志》卷二);每个人都要以高度责任感,提高自己才能,应义务,“随大随小,全力赴之”。二是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群众是爱国、反侵略的主要力量,指出“广东之斩夷首,捐战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兴者亦义民”(《海国图志》卷1),人民群众在侵略者面前是“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顷十万师”(《寰海》),同“此日翻看吏纵夷”(同前)成鲜明对照;坚决驳斥投降派“患不外而在内”, “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谬论。三是主张把反对西方侵略同学习西方长处相结合,在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海国图志》),把“师夷”和“制夷”、进步和爱国统一起来,既爱国又不闭关锁国、妄自尊大。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古微堂内外集》等。他宗尚今文经学,利用它来反对传统的封建教义,倡导社会改革。他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师夷之长以制夷”等著名观点,要求因时而变,反对“闭关自守”,主张积极向西方学习进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种进步思想促进了今文经学和“西学”的结合,成为后来改良主义思想的先驱。在对“文”的看法上,他与龚自珍不同,龚自珍认为《六经》皆史,而他认为《六经》皆文。他强调《六经》对于文学的典范意义,“经”本来就是文,文的最高典范就是“经”。在编辑《皇朝经世文编》中,他提出一个与桐城派的《古文辞类纂》和文选派的《骈体文钞》迥然不同的选文标准——经世致用。他尖锐地批评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汉学“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或蔽于声音训诂,或空谈心性,皆“无一事可效诸民物”。他主张“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他说:“文之用,源于道德而委于政事。”就是说,文学本身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产物。他所强调的文学特点不是重视文学的愉悦性,而是重视文学的社会政治作用。他还提出:“文章与世道为洿隆”的观点,即一个时代的文章与当时的世道也就是社会、政治有正比例的关系。文章与世道关系密切,这自然是对的,但他认为世道盛,文章也随之而盛;世道衰,文章亦因之而衰,这就有些偏颇了,它与文学史上的事实不相符合。在文学思想上,他提出“逆愈甚”,“复愈大”的反对传统的叛逆主张,这就是要求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要有其独创性和叛逆精神,一定要摆脱前人的各种束缚。这种叛逆精神愈强烈,那么,其学术和文章就愈有独创性。这种大胆地要求变革的文学思想是进步的。在文学艺术创造上,他反对“专取藻翰”、“专揣于音节风调”的浮丽的形式主义。他重视自然,强调要有独立的生命与风貌,有如造物之陶铸万品,“一花一天地”。这些观点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魏源1794—1857湖南郡阳人。原名远达,字默深。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齐名,同属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学派。鸦片战争前,受江苏市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撰筹漕、筹鹾、筹河篇,湖广水利议等,并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诸事,对社会实际问题颇多了解。鸦片战争爆发后,深感外敌入侵,国势孱弱,1841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直接参加浙东抗英斗争。因清政府战和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发愤著书,次年成《圣武记》,又因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及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先进技术和养兵、练兵、选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以“甲兵止甲兵”,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器械,使国家富强; 斥责宋明理学为“俗学”“庸儒”,批评汉学 (考据学) 锢天下智慧聪明; 宣传今胜于古,变古愈尽,使民愈甚,主张革新,要求变法,“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此外,他还在《默觚》中发挥了“及之而后知”的认识论思想。其历史进化观点与要求变革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前驱先路。1853年任江苏高邮知州时,倡办团练,对抗太平天国,晚年弃官学佛,整理著述,病死于杭州。著作除《圣武记》《海国图志》外,还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书。1975年中华书局又整理出版其诗文为《魏源集》。 魏源魏源 (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汉士,湖南邵阳金潭乡人。七八岁时入私塾,15岁中秀才,17岁在家乡设馆教书。1814年,随父进京。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汉士,后字默深。邵阳金潭(今属隆回)人。29岁中举人,30岁捐赀纳内阁中书。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代辑《皇朝经世文编》。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加抗英战争。因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潜心著述。次年,受林则徐托,据《四洲志》等资料,纂《海国图志》。1844年中进士,后任新化知县、高邮知州。1853年(咸丰三年)太平军进入扬州,在高邮举办团练。旋被清廷以“迟误译报”等,夺知州。次年复职,迟不赴任。晚年弃官学佛,整理著述,病卒杭州。一生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对中国改良维新运动具有强大影响。另著有《古微堂诗文集》、《诗古微》等书。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同属主张 “经世致用” 的今文学派。鸦片战争前,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助两江总督陶澍筹办漕运、水利诸事,对社会实际问题颇多了解。鸦片战争爆发后,深感外敌入侵、国势孱弱。1841年入两江总督裕谦幕,直接参加浙江抗英斗争。因清政府战和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发愤著书,先后成《圣武记》、《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斥责宋明理学为 “俗学”、“庸儒”; 批评汉学锢天下聪明智慧; 宣传今胜于古,变古愈尽,便民愈甚。主张革新,要求变法。他在《默觚》中发挥“及之而后知” 的认识论思想。其历史进化观点与要求变革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前驱先路。1853年任江苏高邮知州,倡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对抗太平天国。晚年弃官学佛,整理著述,病死于杭州。著作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 魏源1794—1857近代思想家。字默深,邵阳人。道光二十四年 (1844) 进士,官至知州。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齐名,同为当时今文经学家。生平博览群籍,深通经史,尤长于训诂、考据,《诗》攻《毛传》、《大小序》,而专主齐、鲁、韩三家; 治《说文》崇尚段玉裁,所考《说文》古音十七部,守段氏一家言,与诸家分部互有详细出入。合《说文》、《尔雅》为一,分“天、地、人、物、事” 五大类,统括五百二十三部,撰成《说文儗雅》,今仅存《说文儗雅叙》、《说文转注释例》、《说文假借释例》等篇。又有蒙学识字课本《蒙雅》一书。另著有《书古微》、《诗古微》、《董子春秋发微》、《曾子章句》、《春秋繁露注》、《老子本义》、《庸易通义》、《孝经集传》、《小学古经》、《两汉今古文家法考》及史学著作《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书,均传于世。 魏源1794—1857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齐名,同属主张“经世致用”的今文学派。鸦片战争前,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 协助江苏巡抚陶澍筹办漕运、水利诸事。鸦片战争爆发后,在两江总督裕谦幕下参与抗英。因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掌权误国,愤而辞归,发愤著书。鸦片战争后,对清政府衰弱和列强强盛的原因进行探索,提出强国御侮的思想,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科学技术,自办船厂、炮厂、改造军队,加强海防,创办民用工业,允许和鼓励私人制造,改革弊政,使国家强盛,然后反对外国侵略者。这些思想主张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1853年任江苏高邮知州时,倡办团练,组织地主武装,对抗太平天国。晚年弃官学佛,整理著述。1857年病死于杭州。著作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 魏源1794~1857近代思想家、学者、文学家。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年中顺天举人,例为内阁中书。道光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江苏东台、兴化知县和高邮知府。后辞官归乡,专事著述。有《古微堂集》、《诗古微》、《元史新编》等。曾与龚自珍共倡“通经致用”之学,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者之一。所著《海国图志》,为我国第一部较完整世界地理著作。其诗学白居易,部分作品关怀民生,直指时事,如《寰海》、《秋兴》等,风格亦较遒劲古朴。大量的山水诗则奇古峭厉,尤具特色,如《湘江舟行》、《三湘棹歌》等。其文有西汉、韩、柳风,长于政论,明达疏畅,开后采新体散文先河。 魏源清代思想家、史学家。湖南省邵阳人。生于1794年。16岁在家乡设馆授徒,19岁入京参加拔贡考试,期间结识刘逢禄、贺长龄、林则徐、龚自珍等人。历次参加会试,屡屡落榜,对八股取士制产生不满。1814年入太学读书,1828年任内阁中书,整顿盐务,使两淮年收入白银500万两。33岁开始专心经世之学。支持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抗英。1842年完成《圣武记》一书,14卷。编《海国图志》50卷,后又增为100卷。1847年中进士。1853年参与镇压捻军。60岁后辞官归隐,1857年3月在杭州病故,享年64岁。毛泽东曾称他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