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鱼鳞图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62 鱼鳞图册

宋至清代为征赋定役而编制的土地簿册。简称“鱼鳞册”。源自南宋的砧基簿和鱼鳞册。元代江南地区已普遍推行。明洪武二十年(1387),命各州县编造土地册。为核实田亩,编造鱼鳞图册,政府派大批国子监生赴各州县配合工作。图册按“随粮定区”的原则编制,以税粮万石为单位,称一区。若干区装订成册,各州、县或乡、都、里均有自己的鱼鳞总图册。每区丈量后绘制成图。每户田亩按顺序编号,并记载土地面积,方圆界至,地形土质,业主姓名,所属里甲,一式4份,分存各级政府。因图上田亩此出彼入,栉比排列,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鱼鳞图册同黄册相配合,成为明初征派赋役的依据。后因其妨碍官吏营私,常被破坏,加之历时久远,图册所载,渐与实际不符,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或重造。

鱼鳞图册

用以登记民田的簿册,因其一户一卡,装钉成册后各卡压半露半,状似鱼鳞故名。《明史·食货志一》: “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Yu lin tu ce

明清政府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簿册。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在普遍丈量土地的基础之上,将每乡每户土地的亩数和方圆四至都作成简图,编次字号,登记田主的姓名,编成图册,因所绘田亩形状象鱼鳞,故称“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国家承认土地所有权的凭证和征收赋税的根据,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老百姓自由迁徙。至明末清初时,鱼鳞图册所载土地情况因战争影响而多有不实。至同治时,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此册。它是中国较完整的地产记录。

鱼鳞图册

简称“鱼鳞册”。中国旧时政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簿册。宋婺州、漳州等地曾经编造,似未广泛推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命各州县分区编造,以田为主,分号详列面积、地形、土质、四至及业主姓名,一式四份,分存各级政府,作为征税依据。因图所绘田亩,挨次排列如鱼鳞,故名。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

鱼鳞图册

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经过普遍丈量土地编造土地登记册。清册中详细登入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名、地主姓名、亩数及四至、还把每块土地的形状绘制入册,因挨次排列似鱼鳞、故名。鱼鳞图册与黄册(户口簿册)两相配合、做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明万历鱼鳞册一本、28×34.8厘米、木刻蓝印本、填墨字。其中登入祁门县(安徽省南部) 属八保八十一号至八保九百七十六号范围内的土地,每页有 “祁门县印”骑缝印、折缝印有“祁门县鱼鳞册”六字。清康熙鱼鳞册两本、第五、第六土地清册。22.5×28厘米、第一页印“休宁县推政所”。其中登入休宁县 (安徽省南部) 十六都一图八百号至一千二百号土地,详细记入了从康熙年间一直到民国初期的土地和地税的增减以及地主更人情况,每增补一次都盖上记录人的私印和 “清厘局验对挂记”官印,每页有“休宁县印”骑缝印。这三本鱼鳞册对研究明、清乃至民国年间的田赋制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鱼鳞图册land register

又称丈量册。明清时期据以征课赋役的土地登记簿。早在宋代就曾试行过。明初为解决地籍混乱、田赋无准的现象,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年(1387),派员至各地查核田亩,按“随粮定区”的原则,以税粮万石为一区,区设粮长,对土地丈量并绘图、编册。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状如鱼鳞,故名。其内容包括:每块田地的形状、面积,四至,业主姓名,纳税等级、数量等项目。为中国古代较完整的地产纪录。咸丰年间(1851~1861)鱼鳞册已损坏甚多,同治五年(1866)苏南地区还曾重新绘制。

鱼鳞图册

封建社会后期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始于1190年,1369年在全国普遍推行。朱元璋派164人到浙西核实土地,1370年巡行州县,全国范围内编定鱼鳞图册,图册一式四份。据1381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是3667700顷(1顷≈6.7hm2),到1391年增加到3874700顷,赋税收入由2610万石(1石≈60kg)增加到3227万石。清代,图册制废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