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鲍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8 鲍照414?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出身寒微。曾为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琐前军参军,子琐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反映了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政治现状的不满。长于乐府,尤善于七言歌行,风格俊逸,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也擅赋及骈文。所作乐府《拟行路难》十九首(一作十八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都较有名,有《鲍参军集》。

鲍照?—466BaoZhao

南朝文学家。字明远。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人。出身寒微,20多岁时谒见临川王刘义庆,以诗获赏识,被任为国侍郎。此后又任过秣陵令、永嘉令、临海王子顼参军等小官。因子顼谋反,鲍照为乱兵所害。
诗歌成就较高。尤以“文甚遒丽”的古乐府著称,代表作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并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丰富。如第4首(“泻水置平地”)和第6首(“对案不能食”),抒发了寒士在仕途上受人压抑的悲愤,表现出他孤直耿介的性格,感情强烈,激动人心。还有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等内容的诗。在形式上采用七言、杂言诗体,用韵富于变化,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五言乐府诗也有名作。《代出自蓟北门行》抒发边塞将士“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英雄气概,并勾画出“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的边塞战场景色,用字奇险,为后人模仿。《代东武吟》以写实手法,代老兵倾诉穷老还家的苦况,继承了汉魏乐府诗的传统。
其《芜城赋》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借描写广陵的昔盛今衰,感慨世事的变迁。运用夸张的辞藻,刻画铺写广陵城残破景象,颇具艺术功力。《登大雷岸与妹书》以写景见长,辞藻绚丽,是脍炙人口的骈文佳作。
明张溥辑有《鲍参军集》,今人钱仲联有《鲍参军集注》。

鲍照414?—466

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南朝宋文学家。他出身寒微,胸怀壮志,但受到门阀制度的限制,一生很不得意。曾任秣陵令、永嘉令、中书舍人、参军等小官。他擅长写作七言诗,能吸收民歌的菁华,形象鲜明,情感充沛,语言劲健。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有八十多首为乐府诗。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感情强烈奔放,音节激昂顿挫,富于变化。鲍照在诗歌形式上大胆采用七言、杂言诗体,用韵富于变化,为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榜样,开拓了宽广的道路。自他以后,七言体就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日益繁荣起来。明张溥辑有《鲍参军集》。

鲍照?—466Baozhao

南朝文学家。字明远,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久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家世寒素。他曾献诗谒见临川王刘义庆,被任用为国侍郎。后又出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孝武帝大明五年,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鲍照为其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刘子顼起兵反对宋明帝刘或杀前废帝自立,兵败,鲍照死于乱军之中。鲍照是一个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学家,诗歌成就尤为突出。其诗以乐府诗为最多、最有特色,《代出自蓟北门行》、《拟行路难》18首等为代表作。这些诗不作于一时,内容较为广泛。有的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逼迫下的痛苦生活,有的抒发了自己报效国家的热烈愿望和壮志;有的表现了对世族门阀制度的无情揭露与愤怒抗议,充满着愤世嫉俗和怀才不遇之情。当然,也有及时行乐、消极感伤之情的流露。鲍照的诗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而又有发展。内容广泛,极富现实性和斗争性;感情慷慨奔放,音调激昂顿挫,语言新奇警策,风格豪迈俊逸。从形式上,其五言诗多有佳作,而其七言诗更有特色。其七言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五言句,并且一变前人七言诗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诗发展的基本格局,对中国七言诗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鲍照在辞赋和骈文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其赋作以《芜城赋》最负盛名,是南朝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精彩的景物描绘,鲜明的今昔对比,感情强烈,辞藻华美,向为人们称道。其骈体文也颇多佳作,《登大雷岸与妹书》、《瓜步山楬文》等广为传诵。明张溥辑有《鲍参军集》。今人钱仲联有《鲍参军集注》,可供参阅。

鲍照约414~466

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出身寒微,生活贫困。因为诗写得好,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提拔为国侍郎,后升为秣陵令。宋文帝喜好文学,鲍照经常写些投其所好的文章,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来又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世人称为鲍参军。子顼谋反失败,鲍照被乱兵杀死。
鲍照因为出身寒微,经历了很多生活上的磨难,对社会的认识比他同时期的其他文人深刻,因此,在诗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其他作家。他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乐府歌辞,词藻华美,格调高昂,笔力遒劲,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拟行路难》、《咏史》、《代放歌行》等。另外,《芜城赋》和《登大雷岸与妹书》是两篇有名的抒情小赋,语言奇警有力,形象鲜明生动,情感真切充沛,广为后人传诵。现有《鲍参军集》。
鲍照的妹妹鲍令晖也很会写诗,《玉台新咏》中选录了她的作品。

鲍照约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擢为国侍郎。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子顼谋反赐死,照为乱兵所害。他出身寒微,受士族压抑,诗多反映对政治现状的不满与愤懑。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风格俊逸,对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拟行路难》19首(一作18首)较有名。骈文《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亦为名篇。有《鲍参军集》。

鲍照


鲍照?——466

南朝文学家。字明远。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人。出身寒微。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为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逝世,他随之失职。后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等职,入临海王刘子顼幕,任刑狱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鲍照一生沉沦下僚而不得志,但他的诗文俱佳,在当时即颇负盛名。其诗风格俊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的文基本上属于骈体范畴,但在声律方面不象后来的骈文那样严格,文中又时有抒情、议论的散句,如《登大雷岸与妹书》,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骈、散之长,堪称佳构。著有《鲍参军集》。


鲍照

鲍照约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出身寒微,曾以献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擢为国侍郎。后任中书舍人、秣陵令、永嘉令等职。因曾任临海王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临海王起兵反宋失败,鲍照为乱兵所杀。所作多散佚,今存诗200余首,乐府居多。后世以其与谢灵运合称“鲍谢”。《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作,内容或写仕途坎坷,或写征人艰辛,或写弃妇愁怨,对现实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深沉的愤激。鲍照的这些七言诗,语言刚劲,音节激越,具有奔放俊逸的风格,标志着文人七言诗的新水平,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都受其影响。另有《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也历来为人称道。

鲍照

南朝文学家。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人。约414年生,466年卒。现存诗200多首,其中乐府诗80多首。擅长乐府和七言诗。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此外,尚有辞赋和文30多篇。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421—465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唐人避武后讳,改照为昭。苍山县南人。出身寒微,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卓著。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谢、颜、鲍。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人称其为鲍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反映了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情绪。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风格俊逸,杜甫有诗云:“俊逸鲍参军。”他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大诗人李白、岑参等均受其影响。除诗歌创作外,还擅赋及骈文。所作乐府《拟行路难》19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具有“文其遒丽”的特点,气势恢宏,文辞华丽,精于炼词造意。沈德潜《古诗源》称其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照著诗赋杂文10卷传于世,有《鲍参军集》。鲍照集的注释,开始于清人钱振伦,近人黄节又在钱注的基础上作了补注,称为《鲍参军诗注》。今人钱钟联有《鲍参军集注》,附《鲍照年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