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鲍狄埃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鲍狄埃1816—1887Baodiai无产阶级诗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木箱和包装工匠家中。因家境贫困,13岁辍学, 当徒工, 后做绘制印花布图样技工。鲍狄埃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诗歌, 以平民歌手贝朗瑞的歌谣为范本而开始创作。14岁时发表第一篇诗作 《自由万岁》, 反映1830年巴黎人民反对波旁王朝统治的斗争。此诗和七月革命时期写下的十几首政治诗汇成诗集于1831年出版。他的诗歌从创作伊始,就和法国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1848年, 他参加了二月革命, 写下《人民》一诗,描绘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人形象,表达他们“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当他认清二月革命起义后建立的第二共和国决不是工人所要求的 “劳动共和国”时,他写下 《该拆掉的老房子》,揭示它依然是个有阶级压迫的国家的实质,虽刚建立,却已腐朽,号召人民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1870年, 他组织500多名印花布职工成立工会, 并推动这个工会集体参加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第一国际。同年9月,普鲁士侵略军围困巴黎,他勇敢地参加国民自卫军,振笔写下号召人民起来抗战自卫的诗篇《自卫吧,巴黎》、《一八七○年十月三十一日》。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他当选为公社委员,同战士们一起浴血奋战,5月巴黎公社被反革命暴力镇压后, 他创作了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国际歌》。《国际歌》以坚定的信念、磅礴的气势号召全世界饥寒交迫的奴隶、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斗争, 它不仅科学地总结了巴黎公社斗争的经验教训,进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奋斗目标,表现了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而且音律整齐,结构完整,语言生动,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1871—1880年, 被凡尔赛反革命法庭缺席判处死刑的鲍狄埃,先后在英国、美国流亡近十年, 他积极参加当地的工人革命斗争并坚持不懈地创作诗歌。1880年大赦回国后, 不顾年迈多病, 仍坚持参加工人运动,继续用笔战斗,写下《一切还没有变》、《起义者》、《罢工》等诗歌,宣传武装革命夺取政权的思想,号召工人阶级继承公社的光荣传统,彻底捣毁、消灭旧世界。1887年11月6日,鲍狄埃去世,成千上万的人举着红旗,高呼 “鲍狄埃万岁!”参加了葬礼,他的骨灰同1871年被枪杀的巴黎公社社员葬在一起。 鲍狄埃法国诗人。《国际歌》词作者。参见“国际歌”和“文学”中的“鲍狄埃”。 鲍狄埃1816—1887Eugene Pottier法国诗人。生于工人家庭。无产阶级诗人。30到70年代写了大量诗歌,流传下来的有250首。巴黎公社失败后,写了著名的《国际歌》,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总结半个世纪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宣告共产主义一定胜利。诗作充满革命激情,庄严有力,格律整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