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鹅口疮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鹅口疮中医病名。又名雪口。因主要症状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营养不良或麻疹后期也可出现此症。多由脾经郁热,上熏于口舌而成。治疗宜清热泻火。并用青黛、儿茶或冰硼散涂抹患处。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白屑或白膜满布,状如鹅口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哺乳期,尤以早产儿及久病、久泻、体质羸弱的乳儿更为多见。主要因孕母喜食辛热炙物,热积脾胃,遗患胎儿形成胎毒;或生后调护失宜、心脾积热;或久病久泻后,正虚浊生,口腔不洁或破损后邪毒乘虚而入等,均可上熏口舌而成。辨证论治: 鹅口疮ekouchuang又称白口糊、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粘膜炎症,为小儿口腔疾病中的常见病。新生儿、婴幼儿、营养不良儿、体弱儿,以及长期应用抗菌素或激素者也易发生鹅口疮。症状:在唇、颊、舌、咽、齿龈等的粘膜上出现白色斑点或片状物,颇似奶块,不易擦掉。可有哭闹不适、吃奶差、发热等。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局部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或漱口,涂1%龙胆紫(紫药水),也可涂冰硼散、制霉菌素甘油等。预防:母亲喂哺前要注意洗手及清洗乳头,严格消毒小儿使用的食具、餐具。 鹅口疮病名。又称“雪口”。口腔及舌上布满白屑,状如鹅口,或白如雪片,故名。多见于乳儿。由先天胎热内留,或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而致。口舌满布白屑,面赤躁扰,便干尿黄,属心脾积热,治宜清心泻脾;口舌白屑稀散,面白颧红,神气困乏,属虚火上浮,治宜滋阴潜阳,引火归元。外用冰硼散涂搽患处。 鹅口疮又称“雪口症”。为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炎。本病特征是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可擦去而留下不出血的潮红基底,不痛。不影响吃奶,偶可累及咽、食道、气管引起呕吐、声哑、呼吸困难。局部先用2%碳酸氢钠清洗再涂2%龙胆紫溶液或制霉菌素液治疗。 鹅口疮thrush见“禽念珠菌病”。 鹅口疮多见于营养不良婴儿及久病患儿。主症是口腔粘膜及舌面上满布乳白色斑点,状如鹅口。治疗:❶十大功劳、茅根、淡竹叶、车前草,水煎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