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鹿角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鹿角菜鹿角菜因形酷似鹿角而得名。生长于青海海拔3000米的森林地带苔藓丛中,分布地域广泛,是现存最原始的植物之一。当地脑山人于五月农闲时到野地采鹿角菜。食用时既可做凉菜,也可做炒菜或汤。其味脆香,堪称雪域山珍。 鹿角菜lujiaocaiPelvetia siliquosa褐藻门、鹿角菜科。海产。藻体新鲜时黄橄榄色,干燥后变黑,软骨质。藻体基部为圆锥状固着器,柄部很短,亚圆柱形,其上有2~8次叉状分枝。体高一般6~7厘米,高者可达10多厘米。不进行无性生殖,不产生孢子。仅具有性生殖。它的植物体为2倍体,生殖器官生于枝端膨大的棒状生殖托内。生殖托上有许多下陷至内部的腔,叫做生殖窝,每个生殖窝中生有大的卵囊和小的精子囊。每个卵囊经过减数分裂产生2个卵细胞,每个精子囊经过减数分裂产生64个具2条侧生鞭毛的精子。卵排出后受精,由合子直接萌发成新的2倍体的鹿角菜植物体。鹿角菜的生活史没有世代交替,仅有核相的交替变化。鹿角菜是暖温性海藻,为黄海的特有种类。产于我国辽宁的长海、金县、大连、旅顺口、复县和山东的荣城、乳山、庙岛群岛等海区,生于中潮带岩石上。鹿角菜含褐藻胶达27.8%,粗蛋白5.33%,甘露醇2.79%,钾4.99%,碘0.049%等。可食用。 鹿角菜Pelvetiasiliquosa褐藻门的小型代表植物之一。生活在海水中,藻体新鲜时呈黄橄榄色,干燥后变为黑色。株高6~7厘米,最高可达14.5厘米。根状物为圆锥状的盘状体,柄甚短,近圆柱形,顶端具有叉状分枝,可达2~8回,形似鹿角。主要分布在辽宁长海、金县东岸、旅顺、大连、山东荣城、乳山等地,为我国黄海的特产。鹿角菜含有大量褐胶酸、粗蛋白、甘露醇和钾、碘等矿物质,除可供食用外,还兼有镇咳化痰等药用。 鹿角菜Pelvetia siliquose Tseng et C.F.Chang,褐藻门,墨角藻科,鹿角菜属。多年生温带性海藻。生长于中、高潮带的岩石上。分布于夏季高温不超过25℃、冬季低温在1~2℃以上的海区,主要分布于中国山东半岛的东海岸。藻体褐色,一般高6~7 cm,最高可达14 cm以上。基部为盘状固着器,中间为扁圆柱状的短柄,上部形成2~8次的二叉状分枝。生活史中无配子体世代。生殖托长角果状,上具结疖状突起,突起处有一开口腔,即为生殖窝。精囊与卵囊共生于同一生殖窝内。每一卵囊具2卵。生活史中无独立生活的配子体世代。食用或作制取褐藻胶、甘露醇等的原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