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麓山寺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麓山寺碑

原位于岳麓山上的麓山寺,后移至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唐开元十八年(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上说是“江夏黄仙鹤刻”,清乾隆年《长沙府志》说:“或云仙鹤即邕托名。”因文、书、刻石兼美,世有“三绝”之誉。李邕(678—747),扬州江都人,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故此碑又称“北海碑”。碑额篆书“麓山寺碑”,碑文为行书。碑通高4米,宽13.3米,文28行,满行56字,共1400余字,叙述自西晋太始年间建寺至唐立碑时,麓山寺的兴废修葺与历代禅师传法的情况。《新唐书·李邕传》说:“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此碑为著名唐碑,深受宋、元、明学者与书法家的重视,传拓风靡一时。碑阴亦为李邕所书,已磨损难辨。碑侧刻有北宋米芾十余字:“襄阳米芾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1080)元日。”苏轼、赵孟𫗲等都模拟过它的书法。明人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岳麓寺碑》胜《云麾》,……其神情流放,天真烂熳,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也。”通篇文字浩渺荡漾,格高意远,为李邕行书碑刻中最著名之作。南宋时,碑亭荒芜,张栻《读李邕碑》云:“荒榛日暮倚筇时,叹息危亭北海碑。”明成化年间,长沙知府钱澍砌亭护碑,亭今仍存。

麓山寺碑

唐开元十八年(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所撰并书。原立于古麓山寺内,明代砌亭复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现保存在湖南大学。麓山寺碑又叫北海碑,因李邕曾官北海太守之故。碑高4米,宽1.25米,28行,每行56个字,全文共1413字,历述由晋至唐麓山寺历代建庙及禅师传统的情况,其文采、书法、雕刻均极精美。碑阴有宋元人题名若干处,最著名的有北宋画家米芾在元丰三年(1080) 所刻题名。此碑文字笔力雄健,为中国著名唐碑,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麓山寺碑

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岳麓书院麓山寺碑亭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开元十八年 (730) 九月,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丹,江夏黄仙鹤刻于古麓山寺。碑螭首蚨座,通高4米,宽1.35米,青石质。碑额“麓山寺碑” 四字为篆书,碑文为行楷书。全文共1413字,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并描写了岳麓风光。以词章华丽、书法沉雄、刻艺精湛为艺林所推崇,又因李邕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故习称 “北海三绝碑”。碑阴和碑侧有宋、元、明名人题记。其中有北宋元丰三年 (1080) 米芾题记。明代砌亭复盖。清咸丰年间移至岳麓书院。由于年代久远,古碑字迹剥落多处,但大部完整。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将家藏宋代拓片另刻于书院之杉庵,现移嵌于御书楼前碑廊,使古碑得以保存全貌。

麓山寺碑

唐代行书碑刻。也称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立于湖南衡山。此碑高2.7m,宽1.35m。碑文28行,满行56字,为李邕撰文并书。碑额阳文篆书2行“岳麓寺碑”,碑末纪年后有“江夏黄仙鹤刻”。此碑笔法凝重遒健,结体宽博,字势俊利,多有欹侧之势,参差错落,体现出李邕行书纵横恣肆,豪逸奇崛的艺术特色。明王世贞曾评其书:“神情流放,天真烂漫,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苏轼)、吴兴(赵孟)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