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麻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麻疹mazhen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小儿期发病。麻疹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期至出疹第5日内,眼结膜、鼻、咽、气管分泌物中均带病毒。可因打喷嚏、咳嗽,将带病毒的飞沫经上呼吸道直接传入易感者。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疫苗的人,接触麻疹病人后有90%以上发病。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上呼吸道粘膜繁殖,继而进入血液及各脏器。本病潜伏期3~4天,以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为主,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等症状。口腔颊部粘膜斑(针尖大小、灰白色散在斑点)是早期确诊的依据。3~4天后皮肤出现疏散、淡红色的斑丘疹,并逐渐融合成片。疹退后留下色素斑,约2~3周后消失。出疹次序为耳后—额—面—上身—下身。出疹期全身及局部症状加重,体温可高达40℃或更多。皮疹出全后症状减轻,疹期约3~5天,多数患者病程顺利,约10~14天痊愈。有的患者病情凶恶,可以出现心血管机能不全、循环衰竭、并发肺炎等而危及生命。由于患麻疹时全身免疫力低下,可使原有疾病加重。用过免疫抑制剂(如激素)及被动免疫(如人球蛋白)者,发病可能不典型。接受过麻疹疫苗之年长儿,如发病,前驱期短,出疹期发热及全身症状较重。由于妊娠期母体内麻疹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故出生后3~4个月内有被动免疫,发病少,半岁后逐渐增多。本病应与风疹、幼儿急疹、药疹等鉴别。争取早期诊断,隔离与治疗。本病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疗法及预防继发疾病。在有麻疹疫苗之前,本病常在冬春季流行,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疾病之一。自有疫苗后,发病率明显下降,有向较大年龄组转移倾向。麻疹病毒体外生活能力弱,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半小时失去致病力。对各种消毒剂敏感,但耐寒耐干燥。 麻疹中医病症名。又名“痧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属于温热病的范围。多由感受时邪疠毒所致,发病主要在肺、胃二经。发病初起多有风热感冒症状,以发热,咳嗽,眼结膜红赤,畏光,眼泪汪汪,口腔颊部粘膜上有粟形白点为特征。皮疹出现时,疹点先从耳后、发际和颈部出现,逐渐遍及脸面和全身,疹点之间为正常皮肤。麻疹一般分初热期、见形期、收末期三个阶段。初期治疗宜宣肺透疹,见形期治疗宜清热解毒;收末期治疗宜养津扶正。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自1963—1965年国内外广泛接种活疫苗以来,已有力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末至出疹第1、2日传染性最强。由于母体抗体的免疫作用,6—8月以下的婴儿极少患病。自应用麻疹活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轻型病例增多,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麻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症状表现:潜伏期9—12 日。病初3—5日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怕光、流泪等现象。大多数病儿在发热2—3天后,在口腔两侧的颊粘膜上,有中央呈灰白色的红色斑,称为麻疹粘膜斑,依此可确立早期诊断。起病3—5 日后,开始出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面部,并于1—2日蔓延至躯干,最后波及手掌和足底。出疹期间症状加重,高热、咳嗽,常有呕吐、腹泻。皮疹于2—5日出全,随之症状减轻。皮疹消退后留下褐色的色素沉着和糠麸样脱屑,经2—3周退净。预防可用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与麻疹患儿接触5天内肌注丙种球蛋白,如每公斤体重注射0.25毫升可防止发病。一旦出现麻疹症状,丙种球蛋白即无预防作用。8个月以上的婴儿,一次皮下接种减毒活疫苗,可使95%以上的易感儿获得免疫力。护理要点:患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室温应较恒定,空气湿润。用温水洗净眼分泌物。多喝开水可达清洁口腔的目的,不必擦拭口腔。饮食宜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热退,饮食仍须清淡,但不必吃素,以免缺乏维生素A、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注意发现并发症。若高热不退、咳嗽气喘,或声音嘶哑、吃奶发呛等,均应早诊治。 麻疹mazhen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之一。自1963~1965年国内外广泛接种活疫苗以来,已有力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末至出疹第一二日传染性最强。由于母体抗体的免疫作用,6~8月以下的婴儿极少患病。自应用麻疹活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轻型病例增多,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麻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症状表现:潜伏期9~12日。病初3~5日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现象。大多数病儿在2~3天后,在口腔两侧的颊粘膜上,有中央呈灰白色的红色斑疹或溃疡,称为麻疹粘膜斑,依此可确立早期诊断。起病3~5日后,开始出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面部,并于1~2日蔓延至躯干,最后波及手掌和足底。出疹期间症状加重,高热、咳嗽,常有呕吐、腹泻。皮疹于2~5日出全,随之症状减轻。皮疹消退后留下褐色的斑点,经2~3周退净。预防可用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与麻疹患儿接触5天内肌注丙种球蛋白,如每公斤体重注射0.25毫升可防止发病。一旦出现麻疹症状,丙种球蛋白即无预防作用。8个月以上的婴儿,一次皮下接种减毒活疫苗,可使95%以上的易感儿获得免疫力。护理要点:患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室温应较恒定,空气湿润。用温水洗净眼分泌物。多喝开水可达清洁口腔的目的,不必擦拭口腔。饮食宜富于营养而好消化。热退,饮食仍须清淡,但不必吃素,以免缺乏维生素A、优质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注意发现并发症。若高热不退、咳嗽气喘,或声音嘶哑、吃奶发呛等,均应早诊治。 麻疹麻疹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小儿多见,飞沫传播,多流行于冬春季。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部有麻疹粘膜斑,皮肤红色斑丘疹,体弱者易有心、肺、脑并发症。应严格隔离,住室要通风,注意口腔、眼部卫生,注射丙种或胎盘球蛋白可预防或减轻发病,未患过麻疹的易感者可接种疫苗。 麻疹见“传染病学”中的“麻疹”。 麻疹病名。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满身布发红疹为特征。因疹点如麻粒大,故名。因感受时行疫毒,互相传染所致。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一般分为初热、见形、收没三期。分别治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养阴清热。麻疹以外透为顺,若疹出不畅,或疹出即回,或疹色紫暗为逆,可致麻毒闭肺等险证。近年来由于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已基本控制了麻疹的流行。 麻疹麻疹在湖南流行已久。其预防方法,1965年以前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及服用中草药。1965~1966年春在桂阳县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试点; 1967年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1979年除使用液体疫苗外,还开始增用冻干疫苗。此后,省内麻疹发病率得到控制,1983年和1984年发病率分别为89.55/10万和57.89/10万; 1985年为31.7/10万;1991年为9.53/10万; 1994年为3.33/10万,1995年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的1983年比较,全省发病率下降94.06%。 麻疹儿童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发疹前期3~4 d,发热39~40℃,发疹前24~48 h出现直径约1.0 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包晕圈,称koplik斑。发热后3~4 d出现皮疹,并可测出麻疹抗体。对症治疗,应补充大量维生素A。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