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麻风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麻风病

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而异,各型间有一定演变规律,表现为周围神经和皮肤粘膜症状,如结核样型麻风表现为暗红色斑疹和斑块,毳毛脱落,神经粗大,并可因神经受损形成“爪手”、“兔眼”等改变;瘤型麻风表现为眉毛、睫毛稀落,皮肤结节状改变,重者形成“狮面”样外观,并可侵犯骨骼和内脏。应注意及早发现、适当隔离、彻底治疗。

麻风病

地方传染病。主要流行区域在处于西秦岭、关山、小陇山等气候湿润的森林地带,清水县、张家川县和麦积区、秦州区大部分乡镇是天水市麻风病主要流行区,占全市总发病数的85%。除清水县为麻风病中流行区外,其余各县区为低流行区。天水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坚持“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和“边发现、边隔离、边治疗”的措施,以宣传教育为根本,以发现病人为前提,以联合治疗为基础,以基本消灭为目标的方向。1994年全市达到国家“基本消灭”标准。1949—2004年,在各县区的41个乡镇70个行政村累计发病133例,男104例,女29例,男女比例3.6∶1。其中多菌型116例,占87.2%;少菌型17例,占12.8%。累计复发3例。历年共治愈105人,治愈率为78.9%。累计死亡26例。2005年6月,清水县发现1例晚期新发麻风病例,对病人进行了联合化疗,并开展了全市范围内麻风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线索调查,登记、调查了212例存活治愈者及密切接触者,未发现可疑病人。2006年、2007年、2008年无新发病人。

麻风病

湖南为麻风病流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麻风病的防治无专业机构,病人遭受岐视和迫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2年起,陆续在永顺、桑植、保靖、凤凰、吉首、古丈、大庸、泸溪、龙山、石门、炎陵县、汝城、资兴、零陵、邵阳、绥宁、黔阳、通道、溆浦、怀化、新晃、芷江、麻阳、辰溪、沅陵、会同、靖县、长沙、安化、平江等县、市共建38个麻风病防治站,积极开展防治工作。至1985年累计收治患者14872人,治愈10642人。防治工作,主要是通过广泛宣传,进行重点调查或普查,以发现病人并动员入站治疗。1985年,在40个县、市共查81万余人,查出病人104人。从1986年起,对麻风病人由戒备森严的隔离制度转向与普通病人一样对待; 由进村内治疗转向社会治疗,由单一疗法转为联合疗法; 由生产自救转向积极治疗为主; 医疗站由深山逐渐搬至城镇。到1990年底,全省已有31个县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现症病人由1985年的1715例减少到1006例。在“八五”期间,湖南省麻风病防治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的新策略: 即由单一的药物治疗为主转变为多种药物的联合化疗; 由麻风病人的住院隔离治疗为主转变为院外社会治疗为主; 由单纯治疗转变为治疗与康复治疗相结合; 由专业队伍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动员社会力量协同作战。1995年,省内已有64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标准; 30个县、市达到基本控制麻风病标准。现症病人亦由1990年的1006例减少到570例,减少了43%。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6:59